跳到主要内容

34 篇博文 含有标签「读(观)后感」

查看所有标签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

· 阅读需 4 分钟

最近,我才知道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优美情诗,竟然出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之手(也要感谢翻译者的二次创作)。最初见到这些诗句时,还以为是当代文青所作,万万没想到作者竟是三百多年前的一位职业僧侣。后来细读他的作品,才惊奇发现这位前朝和尚为当代流行歌曲所做的贡献。以下摘抄了一些他的诗句: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我不是普渡众生的佛,我来寻我今生的情。

还有一首诗的作者存在争议,但却是网上流传最广的一首: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仓央嘉措年轻时并未受戒,生活洒脱风流,去拉萨赴任的路上也是带着女友随行,后来更是自称“雪域最美的情郎”。然而,由于背负达赖的身份,十八岁那年,他不得不接受沙弥戒(包括戒色)。因此,他的作品中既有情欲与职责的纠结,也融入了佛法与爱意的缠绵。

若仓央嘉措能够多活几年,我们或许还能看到更多动人的诗篇。遗憾的是,在他 24 岁那年,他的后台,西藏实权控制者桑结嘉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也牵连了仓央嘉措。在押送北京的途中,仓央嘉措不幸暴毙,令人惋惜。

查看或添加留言

唐朝的离婚文书

· 阅读需 5 分钟

我依旧每天给儿子讲述中国历史。每次,我都会提前学习一遍,然后在他睡觉前,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他听。

中国的史书几乎都是讲述王侯将相的,很少有关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只有偶尔出土的一些文书,才能看到普通人的身影。最近,我看了一些敦煌藏经洞整理出来的文献,尤其是几篇唐代的离婚文书,才发现唐代的婚姻制度与我之前的想象大不相同。女性并非男性的附庸,更不是私人财产。夫妻间好聚好散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唐朝,果然文学鼎盛的时代,连离婚书都措辞优美,格律严谨。

那时的离婚文书已经有了固定格式。一般开篇先描绘一个宏大的意境,说夫妻之缘本为天定,例如:

盖闻夫妇之礼,是宿世之因。累劫共修,今得缘会。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代结缘,始配今生夫妇。

三代修因,见存眷属。

接下来则是描写理想中的夫妻生活: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

夫妻相对,怀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

一从结契,要尽百年。如水如鱼,同欢终日。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党无偏。家饶不尽之财,妯娌长延之庆。

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浓。生前相守白头,死后同于黄土。

接着,话锋一转,控诉现实中的不如意,导致分手的原因:

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三年有怨,则来作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眅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何期二情称怨,互角争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

今则夫妇无良,便作互逆之意。不敬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亲眷属。污辱宗门,连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睦。

接下来是核心主题,分手: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会及诸亲,各迁本道。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俱一别。

近再会两家亲眷,不要谤地怨天,莫道八卦无合,五行相克,盖是前因不遂,今世相逢,覆水难收,干沙不合。

有些离婚文书还谈及了分手后的赡养费,按当时的行情,通常是三年的生活费:

惣不耳三年衣粮,自后更不许再来互相搅乱。千万永辞,布施双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

最后是互道祝福: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夫觅上封,千世同欢。妇骋豪宋,鸳鸯为伴。自后夫则任娶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三体》观后感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我看了电视剧版的《三体》。多年之前,我也读过小说原著。当时觉得小说的第一部还不错。我对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部分情有独钟,而对幻想部分则兴趣较小。《三体》第一部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很多内容设计还是有科学理论支持的。然而,到了第三部,故事情节已经彻底放飞,因此读到第三部开头我便放弃了。至今,对于原著第一部中的一些情节还有模糊的印象,后两部则完全没印象了。

随着最近接连看了腾讯和网飞两个版本的电视剧,我想基于电视剧说一下我对其中一些不合理设定的看法。

首先,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设定三体人思维透明,不懂得欺骗。欺骗是生物演化的必然产物,《自私的基因》一书把生物间博弈的模型简化为三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骗子”。很难想象在进化中胜出的智慧物种不懂得欺骗。当然,作为小说,可以假设这一点。然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小说前后的设定矛盾。比如,思维透明的三体人也可以有个体背叛组织;不懂得欺骗的三体人在对付人类时,首先想到的却是让智子去欺骗人类。

其次,作为曾经在工业测量领域工作的程序员,我对于剧情中在这些领域的设定特别敏感。比如测定信号的位置,实际上,三体人不需要等待地球的回答就可以定位地球(包括方向和距离)。我们对一般星体的定位精度较低,因为星体发出的是无规律噪音信号,没有时间信息可以利用。但对于有规律的通信信号,可以通过时差在接收到的同时进行定位。或许有人认为星际信号传递误差会很大,但据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这种定位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更精准。宇宙中,因为恒星分布稀疏,定位精度达到 10%(即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一位)就足够了。举个例子,比邻星距离我们4光年,测得信号源距离我们2光年或6光年,都可以确定信号来源就是比邻星。不过,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可以轻松实现小数点后 10 位以上的测量精度。比如,目前测量光速的精度可以达到 0.1 毫米/秒的级别,测量地月距离也可以实时动态地达到毫米级别。这些测量难度比定位比邻星发来的信号要难得多。

另一个不合理设定是把个人当做逻辑门的人肉计算机。逻辑门必须由机械或电路构成,而不是人体,这是有其底层原因的。即便人能一秒举牌十万次也不能改变其底层逻辑。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思维过程很可能还涉及量子效应。但我们就把它大幅简化一下吧,把大脑当成一个由十亿个逻辑门构成的复杂机器。如果这些逻辑门最后只能当一个逻辑门使用,那么它不仅白长了,反而还会因为额外的开销,而远不如直接用机械逻辑门进行运算高效。这就是人肉计算机低效的本质原因。扩展来说,当年有人倡导我们做革命的螺丝钉,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种底层安心做螺丝钉的社会或许稳定,但却极其低效,一旦遇到竞争便会失败。只有把人当“人”而不是零件的社会才有竞争力,才会取得最终胜利。

查看或添加留言

查理十世

· 阅读需 2 分钟

旅法学者赵越胜对兰西国王查理十世的一段评价:

我们在历史中见过不少领导人,他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政治判断力和价值选择,会停留在青少年时期的某一阶段。然后不管他活多久,也不管世上发生多少变化,他都表现为某一时刻的僵尸。如果有某个机缘,让他登上大位,他一定会从他智力、知识发展过程中停止的那个时刻去寻找资源,构造他的政治理念、价值选择和治国方略。这种人的性格一般都执拗、偏执,并且愚蠢地自信,愚而自用,以为他捍卫了某种价值,能开辟国家发展的新方向。其实,他们往往穿着古代的戏装,却在现代舞台上表演,像坟墓中的幽灵突然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人都知道他是幽灵,他却以为自己是真神。但是,他选择的理念,推行的政策,无一不是发霉的旧货。

查看或添加留言

《独行月球》

· 阅读需 5 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忙于工作,鲜有闲暇光顾影院。今日得空,便补上了这部早有耳闻的《独行月球》。观影之后,心情颇为复杂,影片整体表现平平,并未达到我的预期。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巧合:跟影片中的男主角一样,我的保险也是在齐齐哈尔上的。

提到沈腾和马丽这对喜剧搭档,他们的巅峰之作无疑是《夏洛特烦恼》。据说,在将其搬上大银幕之前,他们已经在话剧舞台上倾情演绎过无数次,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力求达到完美。或许正是因为倾注了如此巨大的心血,他们似乎很难再有动力在另一部作品中投入同样的精力。相比之下,《独行月球》在喜剧效果上就显得逊色不少,笑点较为平淡,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我看来,《独行月球》的失利,部分原因在于其故事背景的设定。幽默的产生往往需要贴近大众的生活,引发观众的共情。而将故事的主场景设置在遥远的月球上,本身就与普通观众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难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更何况,影片还将主角与其他人为地分隔开来,使其长时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这进一步削弱了喜剧的感染力。此外,马丽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冷静严肃的指挥官,这一角色设定也限制了她喜剧天赋的发挥,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展现幽默的余地。

影片结尾高潮部分的“炸小行星”情节更是让我感到失望。在许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桥段:一旦涉及到关键的炸药包,就必然无法通过远程遥控引爆,而必须由主角或配角亲赴险境,手动引爆。我最早接触到这类情节还是在《董存瑞》的故事里,初次接触时确实深受震撼,感动不已。然而,再经典的情节,重复使用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样的“炸”小行星,早在几十年前的好莱坞大片中就屡见不鲜,之后的电影更是变本加厉,从炸地心、炸外星飞船,到炸火山、炸月亮……类似的桥段层出不穷,令人审美疲劳。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如此老套的梗呢?这不仅显得缺乏创意,也难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总而言之,《独行月球》作为一部喜剧片,其喜剧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部科幻片,其科幻设定和情节也缺乏新意。影片虽然在特效制作上有所投入,但却未能掩盖其在剧本和创意上的不足。或许,对于沈腾和马丽这对深受观众喜爱的黄金搭档而言,与其一味追求大场面,不如回归本真,选择更贴近生活、能触动观众内心的故事,让幽默与情感更加自然地融入影片中。

查看或添加留言

《寻路中国》读后感

· 阅读需 5 分钟

沉寂了一段时间,我重新拾起了阅读的习惯。最近,我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阅读时段 - 上下班的地铁通勤时间。为了便于携带,我还特意购置了一部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入手 Kindle 后,我便下载了几本书来阅读。《寻路中国》是近期的畅销书之一,因此也进入了我的视线。

我阅读的是该书的英文原版《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作者是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这也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非技术类的英文原版书籍。技术类书籍通常侧重于介绍专业内容,其词汇和语法相对基础,即使英语水平不高,也比较容易理解。而文学类作品,语言本身便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往往辞藻华丽、文采斐然,阅读难度自然也相对较高。我至今还记得大学刚过英语四级时,曾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原著,便兴冲冲地在书店买了一本《基督山伯爵》。结果回到宿舍翻了几页,发现一半的单词都不认识,这让我深受打击,从此便对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敬而远之。幸运的是,《Country Driving》属于纪实文学,其语言风格相对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而且,书中所描写的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不存在明显的文化隔阂,因此我读起来还算比较流畅。

《Country Driving》记录的是一位美国作家在中国的真实经历,书中的人物均为实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两次沿着长城进行自驾游的见闻,描绘了中国广袤的乡村风貌;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北京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记录了当地村民在几年时间里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浪潮下的时代缩影;最后一部分将镜头转向浙江的一家民营工厂,真实地记录了工人们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现状。

书中以翔实的笔触描绘了村民和工人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收入、日常作息,乃至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斗争等细节。虽然我生长在中国,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也从未真正深入地接触过中国农村和农民工的生活,因此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例如,书中描述了一次村基层换届选举的过程:这种选举通常情况下普通村民是没有参与资格的,但即便是有选举权的党员,也对当时那位无能且腐败的村支书表示强烈不满,希望能选出更合适的人选。然而,镇政府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却派人到村里与党员逐个谈话,要求他们必须投票给现任支书。最终,这场选举沦为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走过场,毫无民主可言。

外国人书写中国,一个显著的优势或许在于他们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敏锐地发现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的不合理之处。纵观全书,我并不认为作者对中国抱有偏见,但他对于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弊端的嘲讽却是毫不留情的,笔锋犀利,发人深省。不知道这些意味深长的讽刺和批判是否会在中文译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查看或添加留言

高俅若是弱智还好

· 阅读需 4 分钟

最近,一则颇具争议的新闻 - 某位颇具名气、国籍略显模糊的“体育明星”即将被委以高官要职 - 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中国历史上那位家喻户晓的“高官球星” - 高俅。(不得不说,人家名字起的真好。)因为近来我一直在追看一个关于《水浒传》的评论帖子 - “解密水浒中的生存智慧”,这更让我很自然地将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宋朝。

话说高俅被擢升为太尉之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凭借精湛的球技是否就能平步青云、身居高位?我浏览了新浪新闻的评论,其中主要都是对高俅的赞誉之词,认为他不仅球技超群,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定有过人之处,必定能够胜任领导岗位;而在凯迪社区,则充斥着对高俅的贬斥之声,认为他不过是只会踢球的弄臣,人品堪忧,甚至有人质疑他是“裸官”。

在我看来,球技的高低与领导能力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在球场上叱咤风云、技压群雄,既不能证明他适合从政为官,也不能证明他无法胜任官场。一个人为官的成败,取决于其领导能力能力和品行,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如果官员的职位是由民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那么他们必然会谨言慎行、克制私欲,竭力取悦于民;反之,如果官员的职位是由皇帝或上级恩赐的,那么他们就极易欺压百姓、谄媚权贵,贪得无厌。

高俅的官位恰恰就是由皇帝一手提拔的。究其根本,皇帝(以及其代表的贵族阶层)的利益与普通百姓的利益之间,矛盾远大于统一。因此,皇帝任命高俅为官,其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削弱民力、祸害百姓,以巩固皇帝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甚至宁愿高俅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庸才,这样或许还能让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否则,一个精明强干、善于钻营的佞臣,其危害将更加难以估量。

查看或添加留言

初读《大话设计模式》

· 阅读需 3 分钟

昨日兴致勃勃地翻阅了新购入的《大话设计模式》,颇有收获。有趣的是,我发现它在介绍面向对象编程思想时,竟然采用了与我之前在《我和LabVIEW》中使用的相似的例子。我当时用的是编写程序分别让一只小狗和小鸡发出叫声,以此来演示面向对象的多态性;而《大话设计模式》中则选择了小狗和小猫作为例子,并且作者在书中注明,这个例子是改编自《编程的奥秘》一书。这真印证了那句俗语:“英雄所见略同。”看来,在阐述基本概念时,大家的思路往往会有不谋而合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大话设计模式》的作者也是先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后,才将其整理成书出版的,这种写作和出版方式如今也颇为流行。

初读《大话设计模式》,给我的印象相当不错。我之前也曾购买过两本关于设计模式的书籍,但它们都过于注重理论的阐述,文字晦涩难懂,读起来十分枯燥乏味,最终都只翻阅了寥寥数页便束之高阁。而这本《大话设计模式》则截然不同,它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摒弃了生硬的专业术语,采用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口语化表达;二是讲解方式生动有趣,融入了大量的实例、比喻和对话,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有效地避免了枯燥感。这使得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够轻松入门,并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这一次,我终于看到了完整学习设计模式的希望。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一生的理财功课》读后感

· 阅读需 4 分钟

严格来说,《一生的理财功课》算不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因此我得以在短短几天内将其翻阅完毕。书中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的经济学常识,缺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性的思想。不过,阅读一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我们理清一两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也算是有所收获。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弄明白了“通货膨胀对富人的影响更大还是对穷人的影响更大”这个问题。

我过去对通货膨胀的理解较为粗浅,简单地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贬值,而富人拥有的财富比穷人多,因此通货膨胀对富人的影响应该更大。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并进行一番深入思考后,我才意识到,通货膨胀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劫贫济富”的角色。现实经济运行的机制是这样的:普通民众往往会将手中积攒的少量资金存入银行,而银行则会将这些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借给富人或企业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因此,现金和存款等流动性资产主要掌握在普通民众手中。一旦发生通货膨胀,这些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便会下降,导致民众的财富缩水,生活成本上升,从而变得更加拮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人通常倾向于负债经营,他们通过贷款等方式获取资金,并将其投入到房地产、股票、实业等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中。通货膨胀发生时,虽然货币贬值了,但他们需要偿还的债务金额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减轻了他们的还款压力。更重要的是,富人拥有的房地产、股票、实业等资产通常具有保值或升值的功能,能够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甚至在通货膨胀期间实现增值。因此,通货膨胀对富人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甚至可能从中获益。这里可以补充一些更专业的解释,例如:通货膨胀会影响不同类型的资产,例如:持有实物资产(如黄金、房产)通常比持有货币更能保值;通货膨胀也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从而使富人受益。

上次去书城时,我偶然看到这本《一生的理财功课》摆放在书架的显眼位置,便顺手买了下来。最近空闲时间比较多,今天我又去了一趟书城,购买了两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算法导论》和《大话设计模式》。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但能否坚持读完,还是一个未知数。

查看或添加留言

《第十三楼》观后感

· 阅读需 5 分钟

最近工作之余,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欣赏几部电影了。在众多电影类型中,我尤为偏爱科幻电影,它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总能带给我无尽的惊喜。昨天,我重温了一部多年前的经典科幻片:《The Thirteenth Floor》,中文译名有《异次元骇客》和《第十三层楼》两种,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更贴合影片的核心设定。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家软件公司(其办公室位于一栋大楼的第十三层)的核心技术人员,他与老板共同开发了一款划时代的虚拟现实游戏。这款游戏能够让玩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进入 1937 年的洛杉矶,体验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更令人称奇的是,游戏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独立的意识和情感,与真实世界的人类并无二致。

公司的老板是第一个体验这款游戏的“玩家”。然而,在不断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他意识到这个秘密一旦公之于众,将会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于是,他在虚拟的 1937 年世界中给主人公留下了一封神秘的信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果不其然,老板很快便离奇身亡,为了追查真凶,主人公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虚拟的 1937 年世界,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正如软件行业那句著名的调侃:“Software has bugs”(软件皆有漏洞),主人公和老板开发的这款虚拟现实游戏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一个致命的漏洞被 1937 年虚拟世界中的一位酒店职员偶然发现。这位职员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曾经与进入游戏的老板有过接触。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他自己以及他所处的世界都是被虚拟出来的,一旦现实世界中的计算机电源被切断,他和他的世界都将随之消失。得知真相后的这位虚拟人物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之中,对创造这个虚拟世界的“造物主”充满了怨恨。当他发现同样进入虚拟世界的主人公后,便与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试图将其杀害。

“世界是虚拟的,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也可以发现真相”,这便是老板留给主人公的关键信息。死里逃生的主人公回到现实世界后,开始根据老板留下的线索展开调查,最终也发现了这个“真实”世界背后隐藏的巨大秘密 - 他所处的世界竟然也是另一个更高层级的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更高层级的“玩家”进行的一场游戏而已!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无知!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