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耳石症

· 阅读需 8 分钟

耳石症的医学名称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简称 BPPV),是一种因身体位置变化而引发的眩晕症状。过去一年,我经历了好几次耳石症发作,其中第一次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去年感恩节假期的第一天。公司老板难得“大发慈悲”,放了整整一周假。当时我满心欢喜地计划如何好好享受假期,却万万没想到,这个假期最终变成了我的“养病周”。

假期第一天早上,我因为兴奋,猛地从躺着的状态坐了起来。就在这一瞬间,我感觉脑袋里“嗡”了一下。起初我以为是早上血糖低了,便立刻又躺回了床上。虽然躺了一会后觉得好些了,但这突然的动作或许已埋下了发作的隐患。年纪渐长,类似的剧烈动作确实需要多加注意。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一切似乎恢复正常。中午,我开车外出取东西时,开始感到有些不对劲 - 脑袋有点晕,但与发烧或头痛引起的那种晕眩完全不同。尽管如此,症状尚未严重到影响我的日常活动。我回家后对老婆说自己有点头晕,打算躺下休息。没想到这一躺不要紧,一翻身,突然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就像是被丢进了滚筒洗衣机一样。

老婆急忙上网查找相关信息,最终得出可能是耳石症的结论。后来,医生确诊的确如此。

耳石症的发生与内耳平衡器官的结构有关。我们的内耳中有一些负责感知位置和维持平衡的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中附着着许多微小的碳酸钙晶体,被称为“耳石”。这些耳石本应固定在特定的位置,帮助感知身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剧烈头部运动或碰撞),耳石可能从球囊中脱落,进入半规管。脱落的耳石在半规管中移动时,会干扰半规管的正常功能,向大脑发送错误的位置信号。大脑被这些信号误导,就会感到强烈的眩晕。

耳石症的特点相对明确,因此与其他眩晕症状区分起来并不困难。根据我的经验和相关资料,耳石症引起的眩晕有以下两个典型特征:

  1. 眩晕由头部的运动触发
    当头部发生某些特定的运动(如抬头、低头或从直立到平躺的姿势变化)时,眩晕可能会突然发作。而在保持一个固定姿势不动时,眩晕通常会缓解。即便头部本身没有主动移动,但如果身体的整体动作带动了头部位置的变化,也可能触发眩晕。比如,我当时在做抬头或从直立到平躺的动作时,会引发明显的不适。这种与运动相关的眩晕特点,与发烧、血流问题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头晕有明显区别,后者往往与身体姿势的变化无关。

  2. 伴随明显的眼球运动和视觉异常
    眩晕发作时,如果睁开眼睛,患者可能会看到周围的环境在旋转或晃动。与此同时,眼球会不自觉地快速来回运动(称为眼震)。这是由于耳石症干扰了大脑的平衡感知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动眼反射机制会自动调整眼睛对准目标,即便头部或身体在运动,眼睛的焦点仍然保持稳定,就像相机的防抖功能。然而,耳石症发作时,大脑接收到错误的信号,以为头部在运动,从而触发眼球的快速调整,导致患者感到天旋地转。相比之下,血流受阻或神经压迫引起的眩晕,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明显的眼球运动。

耳石症虽然被称为“良性”,但发作时的强烈不适感却让人难以忽视。我最严重的一次发作时,感觉天旋地转,甚至恶心呕吐,几乎快要把胃都吐空了。幸运的是,大多数耳石症会随着时间自然缓解,耳石会逐渐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患者可以在一周左右自行恢复。
在治疗上,有几套耳石复位操(如 Epley 手法)可以加速耳石的回归。我第一次发病时尝试了这些复位操,但感觉帮助有限。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复位操无效,因为许多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实能通过这些方法快速缓解症状。

虽然耳石症本身对身体没有直接危害,但它可能会引发危险情境,尤其是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

我的第二次发作大约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半年后,那时我正在开车。突然一阵眩晕袭来,前方的道路仿佛开始旋转起来。我凭着上次的经验,迅速打开双闪警示灯,并将车安全地停靠在路边。由于眩晕严重,我几乎无法分辨方向,只能凭感觉停车。幸运的是,当时所在的路段非常熟悉,路况也相对安全,我在静坐了几十分钟后症状缓解,才缓缓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