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解梦

· 阅读需 8 分钟

梦,作为一种神秘而常见的现象,历来被赋予了多种解释。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将梦视为白日思绪的延续;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巴甫洛夫则提出,梦是大脑皮层在普遍抑制状态下的警戒点活动;而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我说梦更像是大脑在进行“内存碎片整理”。

这些观点各自揭示了梦的某些特点或功能,彼此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梦的复杂本质。

睡眠期间,大脑皮层大部分区域处于抑制状态,以便让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然而,并非所有区域都完全静止 - 总有一些“警戒点”保持活跃。这些警戒点的存在,确保人在遭受外界强刺激(如潜在危险)时,可以迅速激活大脑其他区域,使人从睡眠中清醒。

梦境的形成,正是这些警戒点的活动产物。警戒点的活跃区域并非固定,而是以游走的方式在大脑不同区域间移动,其路径和内容通常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或诱导。例如:有一晚,我听着收音机入睡。半夜醒来时,意识到自己一直梦见有关藏羚羊的情景,而醒后发现,收音机正在播报藏羚羊的相关节目。类似地,当膀胱充盈时,人往往会梦见寻找厕所;如果在睡觉时有人在头上喷洒水,则可能引发与下雨或游泳有关的梦境。这些现象表明,梦不仅是内在心理活动的表达,同时也对外界刺激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这种复杂而动态的互动机制,使得梦境成为探索大脑活动的重要窗口。

在学习《操作系统》时,我了解到内存中的碎片需要整理,以便为新的任务分配空间。这让我联想到,人脑的记忆存储区域可能也需要定期整理,否则难以高效处理新的信息。而这一过程,很可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这一机制类似于计算机中的内存碎片整理、页面调度以及硬盘整理修复等操作。当我们做梦时,大脑会从高速缓存(短时记忆)中检索内容,将其中大部分无关紧要的信息丢弃,而重要的记忆则被移至长期记忆存储区域。与此同时,大脑也会扫描长期记忆存储区,遗忘部分信息,为新记忆腾出空间。

通常,这种记忆整理的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

  • 刚入睡时:在睡眠的初期,大脑主要处理短时记忆,梦境中往往出现当天或最近经历的事件。这也印证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说法。
  • 深夜时分:随着睡眠的加深,大脑开始处理更早一些的记忆,甚至涉及多年前的往事。这时,梦境中可能出现学校的校舍、儿时的家园等记忆片段。但这些记忆通常已经模糊不清,只能以片段化或情感化的形式呈现。
  • 临近清晨:到了清晨阶段,梦境则变得更加天马行空,逐渐脱离与现实的直接联系。我个人的许多科幻梦大多发生在这个时间段。由于人通常只能回忆起接近清醒时的梦境,所以被记住的梦境往往显得异常离奇。

在记忆的转存过程中,有些记忆尽管被保存,但其“索引路径”可能丢失,就像计算机文件仍然存在,但磁盘分区表损坏了一样。这时,我们可能无法回忆起某件事,以为已经彻底遗忘。但在某次睡梦中,大脑通过“整理硬盘”,重新发现并修复了这些记忆的路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在某个早晨醒来时,突然回忆起早已模糊的往事。

关于梦是否为记忆整理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得到许多研究者的支持。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睡眠在巩固记忆、优化认知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快速眼动(REM)阶段尤其与梦境的产生和记忆的整合密切相关。这些发现进一步验证了梦不仅是无序的脑活动,也可能是大脑对记忆进行规整和优化的重要过程。

弗洛伊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他认为,清醒状态下,人们通过理性和道德约束自己的欲望,而在睡眠中,那些负责理性和道德的大脑区域活动减弱,其它区域的意识活动不再受理性控制,潜意识中的欲望便得以自由表达。

昨晚睡前,我一直在纠结:明天是骑车上班还是开车上班?骑车既能锻炼身体,又环保健康,但寒冷的天气让我却步。最后我决定等明早看天气再做决定。结果,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早上起床,准备骑车上班,推出自行车后却发现两个轮胎都瘪了,完全没法骑。”这个梦不仅验证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说法,更揭示了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白天,我可能会用理性或责任感强迫自己选择更健康或积极的选项,但在梦中,潜意识毫不掩饰地暴露了我的懒惰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