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PERSONAL POWER》读后感

· 阅读需 11 分钟

严格来说,这篇应该算是“听后感”。我最近听了安东尼·罗宾斯(Anthony Robbins)的经典有声教程《激发个人潜能》(Personal Power)。安东尼·罗宾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潜能开发大师,他的课程涵盖了励志、心理辅导等多个领域。这套长达三十天的课程内容丰富,虽然部分章节略显冗长,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我仍然要强调,它是我迄今为止接触过的所有书籍和教程中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在聆听这套教程的一个月里,我的想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也是我人生中性格转变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

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或心态有所不满,并渴望做出改变,我强烈推荐这套教程。

一、驱动行为的内在引擎:痛苦与快乐

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学校的课本常常将人的需求按层次划分,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种金字塔式的理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始终觉得它不够完善,因为它无法解释一些特例,例如那些宁死不屈的英雄,或是在饥饿中仍然选择帮助他人的人。这些特例表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驱动着人们的行为。

相比之下,《激发个人潜能》对人类行为动机的分析则更加深刻和本质。

罗宾斯认为,人类的行为只有两个基本目的:逃避痛苦和追求快乐。虽然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但它们的优先级和影响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分开讨论。在同等程度的痛苦和快乐面前,人们逃避痛苦的动力远远大于追求快乐的动力。如果一件事情既可能带来快乐,也可能带来痛苦,人们通常会倾向于避免去做。然而,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对其与痛苦或快乐的关联认知是不同的,而且这种认知可以通过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洗脑”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这种关联进行重塑,其效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

这种关联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呢?有些人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已经将生存与巨大的痛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他们不惜放弃生命。而受虐狂则将肉体上的痛苦与被爱、被重视的快乐联系起来,认为痛苦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从而能够享受被虐待的过程。极端情况下,一些人甚至会将恐怖袭击与死后进入天堂、获得奖赏等快乐联系起来,从而走上极端道路。

这些例子都展现了逃避痛苦和追求快乐这两种动机的强大力量,它们甚至可以塑造出极端的人格。但重要的是,这两种动机并非只能驱使人们走向歧途。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合理地运用它们,就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弱点,走向我们所期望的成功。

二、重塑内在的连接:自我“洗脑”的力量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明知有害却难以克服的障碍。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阐述如何运用上述的动机理论来帮助自己。

对公众演讲的恐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它使许多人不敢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会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错失了展现才华、获得认可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在中国,这种恐惧感尤为普遍。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在公众场合表达幼稚的想法,结果遭到嘲笑,留下了难堪的回忆。这些经历逐渐将“当众讲话”与“痛苦”联系在一起。即使成年后,环境和周围的人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恐惧感仍然难以消除。

假设你现在在外企工作,沉默寡言很难获得晋升的机会,你必须改变自己。

要克服当众讲话的恐惧,首先要理性地分析:当众讲话真的会带来负面影响吗?事实上,现在的职场环境已经比过去开明得多,尤其在外企,很少有人会恶意贬低他人的观点。即使有人喜欢取笑别人,他们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相反,如果你能在会议上积极发言,即使观点不够成熟,也能给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即使说错了,也不会有人一直记在心上;如果说对了,则可以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亮点。这实际上是一件“只赚不赔”的好事,我们应该将其与“快乐”联系起来。

然而,仅仅将当众讲话与快乐联系起来还不够,因为追求快乐的动力往往不如逃避痛苦的动力强烈。更有效的方法是将“不敢当众讲话”与更深层次的痛苦联系起来,例如错失职业发展机会、长期平庸无为等等。如果你能清晰地预见到这些痛苦,就能激发你改变的决心。

其他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你想减肥,但美食的诱惑总是战胜对苗条身材的渴望。这时,你需要将美食与健康问题等痛苦联系起来。再比如戒烟,戒烟后带来的好处可能不如烟瘾发作时的痛苦来得直接。要成功戒烟,就必须将吸烟与更大的痛苦联系起来。

理论虽然简单,但实践起来并非易事。例如,当众讲话的恐惧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很难轻易打破。吸烟带来的痛苦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而快感却是即时的。再加上人们的侥幸心理,这些都阻碍了我们重建快乐与痛苦的连接。要克服这些障碍,要么等待突发事件的刺激,要么进行一个长期、持续的自我强化过程。

重大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可以掌控的是后者。以克服美食的诱惑为例,可以找一个“监督者”,每次你想吃高热量食物时,他就提醒你肥胖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和社会影响。通过不断地强化这种负面联想,你就能逐渐对高热量食物失去兴趣。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督者”,反复聆听《激发个人潜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持续地为你提供动力。

三、我的亲身经历

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克服社交障碍的过程,从见到陌生人就脸红,到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在几百名外国工程师面前侃侃而谈。我运用的也是上述的方法。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更有趣的经历。

我以前非常喜欢吃海鲜,但后来得了一种过敏性疾病——人工荨麻疹。医生告诫我不能再吃海鲜等刺激性食物,但我总是忍不住。而且我心存侥幸,认为偶尔吃一次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直到有一天,我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后不到两小时,手臂上就出现了一片红斑,奇痒难忍。吃药也无济于事,过了三天红斑才慢慢消退。从那以后,即使看到再美味的海鲜,我也不会再动心了,因为我已经将它们与痛苦的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幸运的是,从那以后,我的过敏症状也开始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