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中美大学录取机制对比

· 阅读需 15 分钟

儿子即将升入高中,我因此开始关注美国大学的申请机制。过去,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现在也仅是略知一二,或许只有等到儿子正式申请大学时,我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我最初想到的问题是:为何美国的“名校情结”似乎不如国内那样浓厚?为何美国大学在分数上似乎对华人有所“歧视”?这两个疑问,或许都与美国的大学录取体系密切相关。

作为对照,先说中国的高考。我之前也曾记录过一些对中国高考的思考,比如决定命运的高考热门学校的变迁,今天主要聚焦于录取方式。常规情况下,中国大学录取完全取决于高考成绩。这是最简单、最透明的竞争方式。在表面上看,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凭分数高低决定去向。然而,现实总是更复杂。

不同省份的录取分数线不同,高考试题难度也各有差异,都会让人产生不公的感觉。那么,如果全国实行统一试题、统一分数线,是否就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呢?恐怕并不那么简单。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教育资源的分布的不均衡,考生们各自诉求的不同,怎么可能用同一条分数线衡量所有人?比如,黑龙江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我们教学条件落后,录取分数线应该降一些,国家应该给予更多政策倾斜。”而北京的考生则可能主张:“我们的教育质量高,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更应该有所下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真正的公平?

在我看来,公平并非简单地一刀切。每个人的起点天生不同,理想的制度应该尽量弥补这些先天差距,让所有人都能获得相对平等的机会。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为此,我们不妨进行一个思想实验。虽然它没有实际操作性,不能直接指导政策,但至少能帮助我们识别哪些政策是真正的公平,哪些是打着公正旗号来谋私利的。首先简化一下问题,假设只考虑北京和黑龙江两地(如果你恰好曾经住在这两个地方,可以把实验换成两个其它省份,以确保客观性)。实验中,只有两地相对的高考录取分数(及其控制的各自招生人数)是变量,其他所有经济、教育、环境等条件都不变(包括大学在两地招生的总名额固定不变)。现在,设想你是一个即将投胎的“精灵”,上帝告诉你:你将会被分配到这两个地方中相对不利的一方。但在投胎前,你可以设定两地的大学录取分数线差距,以弥补先天环境的不同。那么,你愿意设定多少分的补偿,才能让你安心接受将来的命运?

这个数字,或许就是最接近你心中“公平”的答案。

我当年参加高考时的制度是先填报志愿,再参加考试。在填报志愿时,考生既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考试中正常发挥,也无法准确预估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只能凭感觉猜测,运气成分极大。这一机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些名校因声望过高,考生不敢轻易填报,反而报考人数过少,导致分数线意外降低;而某些普通院校却因报考人数激增,录取分数线陡然飙升。 结果,有人幸运“捡漏”,以较低分数进入名校;也有人因发挥失常、误判形势,最终落榜,抱憾终身。

如今是出分后再填志愿了,极大地减少了运气成分。分数线变得稳定,录取更加可预测。但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层次愈发固化。在这个体系下,相差两三分,就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学校档次,阶梯式的分数标准让考生被更严格地分层。

相比中国,美国的大学录取机制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标准,而非全国统一。有些大学的录取方式类似于中国的高校,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录取。但在顶尖名校中,这种做法极为罕见。在美国,一般被认为处于顶尖梯队的大学是“哈耶普斯麻”,也就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和麻省理工。虽然这一分类未必严谨,但多数美国人认为,这几所学校的地位远高于其他高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精英层级。这些名校在挑选学生时,都不是只看考分的,而是更关注那些能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的人。

以 SAT 考试为例,这是美国高中生普遍参加的学术能力测试,常被误解为“美国高考”。事实上,它的重要性远不及中国的高考,甚至许多大学在录取时根本不要求 SAT 成绩。顶尖名校更不会简单地设定一个分数线。如果想要凭借考试成绩打动这些学校,仅仅“优秀”是不够的,必须是顶尖中的顶尖。只有 SAT 满分的考生,才可能稍微引起招生官的注意。相比之下,一个 SAT 成绩中等,但在其他领域表现卓越的学生,更能打动名校。换句话说,如果考不了 100 分,那么考了 90 分或 60 分,在顶尖大学眼里根本没什么区别(SAT 满分为 1600 分,这里以百分制简化举例,假设满分为 100 分)。但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极强的潜力,比如在数学、体育、艺术或领导力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即便考试成绩一般,也依然可能被录取。

如此一来,美国的高中生们也是分别开辟各自的赛道。有些同学专注于苦学刷高分,更多人选择在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尽可能展现自己的独特性。例如参加全国性竞赛,无论是数理化奥赛还是体育、文艺锦标赛,能在全国范围内拿到前几名,就会是申请名校的最有利筹码。像谷爱凌这样在中学阶段就能拿到奥运冠军的学生,所有名校都会争抢。除了竞赛,还可以投身科研、创业、公益事业等。如果一个高中生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创办一家有影响力的公司,或推动一项公益项目取得重大成果,他的竞争力可能远远超过一个考试高分的学生。也有些学生通过独特的经历打动招生官,比如我听说过一位华裔学生凭借自己驾驶帆船从美国航行至新西兰的壮举,赢得了名校的青睐。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名校情结”更强? 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中国高考录取标准清晰且高度量化,每个考生的分数一目了然。如果考上 A 校的分数必然能进入 B 校,那么 A 校优于 B 校就成了铁一般的事实。这种明确的层级划分,让名校学生在心理上天然地建立了优越感:我们是凭分数碾压你们的,而考不上名校的学生也很难反驳。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录取更具主观性。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招生标准,经常会有“完美”的申请者被拒,而某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反而能被录取。A 校的录取标准可能强调领导力,而 B 校更看重学术研究,这使得能进 A 校的不一定能进 B 校;反过来,能进 B 校的也未必符合 A 校要求。在这种体系下,很难简单地衡量谁更优秀。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人们对“哪所学校更好”往往持有不同观点。即便是哈佛、麻省理工这样的顶尖名校,它们的光环也远不如清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那样牢不可破。这种模糊性,使得美国的名校光环相对弱化。

另一个广受讨论的话题是:美国大学是否在录取过程中“歧视”华人?很多人注意到,华裔学生往往需要比其他族裔更高的 SAT 分数才能被同一所学校录取。这种现象让不少人觉得美国名校对华人不公平。这种看法的根源,往往来自习惯了中国“分数定胜负”的思维模式,而忽略了美国大学录取的多维标准。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一位黑人学生抱怨哈佛“歧视”他们,理由是如果按照短跑成绩来选人,黑人学生应该占 80% 的录取名额,而现实中这一比例却低于 10%。这听起来是否荒唐?因为哈佛招生并不以短跑速度为衡量标准(除非你能跑进全国前几名)。同样的逻辑,哈佛也不是依据 SAT 成绩来录取学生的(除非你的分数是满分)。

很多华裔学生还保留着过于强调考试分数的传统,使得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竞争力相对不足,因此会感受到“受歧视”的落差。但这并不是针对华裔个体,而是整个招生机制所导致的结果。美国大学更倾向于寻找在某个领域表现卓越、独具特色的学生,而不是仅仅考试成绩高的人。

中美哪种录取方式更合理,或许并无定论。在中国的高考制度下,贫困学生翻身的机会相对更大,因为单纯提升考试成绩所需的资金成本较低。美国大学的录取机制则更灵活,注重多元化,但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明显不利。无论是竞赛、科研还是创业,要取得突出成就,缺乏雄厚的经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无论怎样,对于身在美国的华人家庭,最优策略还是尽早理解并适应本地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