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 阅读需 9 分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只是觉得便宜,便随手买下。回家翻开一看,才发现是盗版书,错别字多得让人哭笑不得。好在这些错误并未影响理解内容,也算不幸中的万幸。这次经历也提醒我:贪小便宜不可取,特别是对待书籍这样的精神食粮,还是应该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尽管书是盗版,但《魔鬼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却让我眼前一亮。与传统教材式的经济学书籍不同,这本书并未尝试全面系统地传授经济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的、有趣的社会话题,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另类视角和应用潜力。书中探讨了诸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更低”“人在何种情况下倾向于撒谎”“3K党的组织运作”“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的关系”等话题,每个都让人耳目一新。

虽然这些话题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背后隐含着同一个核心理念:许多看似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其实可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往往隐藏在深层,甚至是出乎意料的。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和详实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生活中“表面因果”与“深层真相”之间的差距。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人对经济学刮目相看,更促使读者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在书中众多引人入胜的话题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黑帮成员收入分配的探讨。或许是因为涉及收入与分配这样实际的主题,总能让我精神为之一振,记忆力也因此格外灵光些。:) 接下来,就以讨论影响一个人工资水平的因素为切入点,来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当然,我们以美国的案例为例,这样既贴近书中内容,也比讨论国内现状更“保险”。

首先,一个人的工资收入与其所处行业密切相关。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往往远远大于同一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正是“男怕入错行”这句老话的现实写照。

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归根结底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职位稀缺而求职者众多,工资自然走低;反之,则水涨船高。这一现象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劳动力供求关系受到以下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这些也是《魔鬼经济学》中提到的关键点:

  1. 从业意愿:有多少人愿意从事某一职业。职业的吸引力越大,从业者越多,工资水平往往会被压低。
  2. 专业技能: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潜在从业者就越少,工资自然提高。
  3. 精神损失:工作的不愉快程度也会影响收入水平。高风险、高压力或高强度的职业,往往需要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劳动力。
  4. 市场需求: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某一行业的产品炙手可热时,其从业者的收入往往随之水涨船高。

通过前面提到的四个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某些职业的平均收入可能超出预期。比如,在美国,妓女的平均收入竟然比建筑师还高。这个现象表面上令人惊讶,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便不难理解:

  1. 从业意愿低:几乎没有女孩会梦想自己未来成为一名妓女,因此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相对较少,导致供给有限。
  2. 技能特殊:这一职业所需的“技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积累而来,外人难以轻易掌握,从而进一步抬高了进入门槛。
  3. 工作不快感:从事这项工作的风险和心理压力极高,不仅可能面临身体和法律的威胁,还可能牺牲追求幸福家庭的机会。
  4. 市场需求高:对这类服务的需求远远超过程序员、建筑师等职业,供不应求进一步推高了行业平均收入。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现象并非普适于所有国家。相较于美国,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在贫穷地区,由于更多妇女被迫进入这一行业,劳动力的供给量显著增加,导致平均收入较低。这一差异背后再次反映了经济规律的普遍性 - 供求关系与市场环境始终是决定价格的核心因素。

垄断会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因此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变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往往由一个被称为“工会”的组织部分垄断。工会通过集体协商,帮助劳动者争取更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当工会掌握了较大的谈判优势时,雇主不得不妥协。尤其是在全国只有一家强大的工会的情况下,这种垄断能够显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种模式表明,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谋福利的工会,对缩小收入差距和提升工资至关重要。

然而,即便在同一行业内部,个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仍然显著。这种差异往往源于多个因素,其中两个尤为突出:

个人能力的差异:不同个体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业务能力越强、效率越高的人,自然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提升自身能力始终是提高收入的关键路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专业技能的积累和个人素质的提升,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期望与选择: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值不同,这一因素常常被忽视,却在无形中塑造了市场的薪酬格局。我在读《经济学原理》时,恍然意识到工资差异与价格歧视的原理颇为相似。高薪职位吸引了那些愿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而低薪工作则往往由期望较低的人填补。这个动态平衡最终形成了收入的多样化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