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寻路中国》读后感

· 阅读需 5 分钟

沉寂了一段时间,我重新拾起了阅读的习惯。最近,我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阅读时段 - 上下班的地铁通勤时间。为了便于携带,我还特意购置了一部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入手 Kindle 后,我便下载了几本书来阅读。《寻路中国》是近期的畅销书之一,因此也进入了我的视线。

我阅读的是该书的英文原版《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作者是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这也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非技术类的英文原版书籍。技术类书籍通常侧重于介绍专业内容,其词汇和语法相对基础,即使英语水平不高,也比较容易理解。而文学类作品,语言本身便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往往辞藻华丽、文采斐然,阅读难度自然也相对较高。我至今还记得大学刚过英语四级时,曾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原著,便兴冲冲地在书店买了一本《基督山伯爵》。结果回到宿舍翻了几页,发现一半的单词都不认识,这让我深受打击,从此便对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敬而远之。幸运的是,《Country Driving》属于纪实文学,其语言风格相对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而且,书中所描写的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不存在明显的文化隔阂,因此我读起来还算比较流畅。

《Country Driving》记录的是一位美国作家在中国的真实经历,书中的人物均为实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两次沿着长城进行自驾游的见闻,描绘了中国广袤的乡村风貌;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北京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记录了当地村民在几年时间里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浪潮下的时代缩影;最后一部分将镜头转向浙江的一家民营工厂,真实地记录了工人们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现状。

书中以翔实的笔触描绘了村民和工人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收入、日常作息,乃至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斗争等细节。虽然我生长在中国,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也从未真正深入地接触过中国农村和农民工的生活,因此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例如,书中描述了一次村基层换届选举的过程:这种选举通常情况下普通村民是没有参与资格的,但即便是有选举权的党员,也对当时那位无能且腐败的村支书表示强烈不满,希望能选出更合适的人选。然而,镇政府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却派人到村里与党员逐个谈话,要求他们必须投票给现任支书。最终,这场选举沦为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走过场,毫无民主可言。

外国人书写中国,一个显著的优势或许在于他们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敏锐地发现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的不合理之处。纵观全书,我并不认为作者对中国抱有偏见,但他对于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弊端的嘲讽却是毫不留情的,笔锋犀利,发人深省。不知道这些意味深长的讽刺和批判是否会在中文译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