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高俅若是弱智还好

· 阅读需 4 分钟

最近,一则颇具争议的新闻 - 某位颇具名气、国籍略显模糊的“体育明星”即将被委以高官要职 - 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中国历史上那位家喻户晓的“高官球星” - 高俅。(不得不说,人家名字起的真好。)因为近来我一直在追看一个关于《水浒传》的评论帖子 - “解密水浒中的生存智慧”,这更让我很自然地将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宋朝。

话说高俅被擢升为太尉之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凭借精湛的球技是否就能平步青云、身居高位?我浏览了新浪新闻的评论,其中主要都是对高俅的赞誉之词,认为他不仅球技超群,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定有过人之处,必定能够胜任领导岗位;而在凯迪社区,则充斥着对高俅的贬斥之声,认为他不过是只会踢球的弄臣,人品堪忧,甚至有人质疑他是“裸官”。

在我看来,球技的高低与领导能力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在球场上叱咤风云、技压群雄,既不能证明他适合从政为官,也不能证明他无法胜任官场。一个人为官的成败,取决于其领导能力能力和品行,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如果官员的职位是由民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那么他们必然会谨言慎行、克制私欲,竭力取悦于民;反之,如果官员的职位是由皇帝或上级恩赐的,那么他们就极易欺压百姓、谄媚权贵,贪得无厌。

高俅的官位恰恰就是由皇帝一手提拔的。究其根本,皇帝(以及其代表的贵族阶层)的利益与普通百姓的利益之间,矛盾远大于统一。因此,皇帝任命高俅为官,其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削弱民力、祸害百姓,以巩固皇帝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甚至宁愿高俅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庸才,这样或许还能让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否则,一个精明强干、善于钻营的佞臣,其危害将更加难以估量。

查看或添加留言

压缩感知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我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在测试测量领域备受关注的压缩感知理论(Compressed Sensing, CS)。这项理论可以说是近年来测试测量领域为数不多的革命性突破之一。它从理论上证明,信号采集可以突破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的限制:也就是说,原始信号可以在低于其带宽两倍的采样率下采集,并被完整还原。

压缩感知的核心原理

压缩感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可以概括如下:

  1. 信号稀疏性
    大多数信号可以表示为多个不相关小信号(称为基向量)的线性叠加。当信号经过适当的域变换后,如果仅有少数基向量的系数显著,其余的系数接近于零,那么该信号被认为是稀疏的。这意味着,该信号可以通过少量的采样点有效表征,而无需完整记录。

  2. 采样与压缩
    在传统采样中,采样频率必须达到信号频率的两倍(奈奎斯特定理)。然而,在压缩感知理论中,采样过程结合了压缩,使得采样点数量可以显著减少。数据采集器通过随机投影等手段对信号进行稀疏编码,将高带宽信号映射为低维度数据,显著降低了采样率。

  3. 信号重建
    与传统方法不同,压缩感知采样后的信号不能直接还原。需要借助最优化算法,从有限的采样数据中重建信号在稀疏域上的最稀疏解。随后,通过域变换将稀疏域信号还原为原始时域信号。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复杂的迭代计算,例如使用 L1 正则化优化等算法。

理论实现的关键挑战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采集方法,与传统技术存在两个关键差异:

  1. 采样硬件的设计差异
    压缩感知采用非传统采样函数,例如随机矩阵(如高斯随机矩阵)或等效采样函数,这与传统采样方法(如均匀脉冲采样或像素位置采样)完全不同。这意味着现有的采样设备无法直接支持压缩感知,硬件需从底层进行重新设计。

  2. 信号重建算法的复杂性
    在传统方法中,采样信号可以直接通过插值等简单算法重建。然而,压缩感知的重建过程依赖于复杂的数值优化算法,需要大量计算资源。这使得重建效率成为应用中的重要挑战。

压缩感知的优势与前景

压缩感知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使用低速率的采样设备完成高频信号的采集。这种特性在资源受限的环境(如低功耗设备)或对采样速率要求极高的场景(如高速成像)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此外,它还可以显著减少存储和传输的数据量,为大规模数据的高效处理提供可能性。

然而,压缩感知的实际应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最主要的问题是,现有的硬件和系统架构需要全面重构,以适应新的采样原理和处理流程。此外,信号重建过程的高计算复杂度,也对实际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尽管如此,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压缩感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项技术在未来的测试测量、医学成像、通信等领域,或许会迎来广泛的应用。

压缩感知为信号处理打开了一扇新门,但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我也将继续关注其发展动态,期待未来有更多令人激动的突破。

查看或添加留言

文言文维基百科

· 阅读需 1 分钟

相当的牛啊,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在维护文言版的条目。

http://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E7%B6%AD%E5%9F%BA%E5%A4%A7%E5%85%B8:%E5%8D%B7%E9%A6%96

摘录一段全球变暖的文言文解释: 全球暖化者,天地日暖也。蓋百年以來,其勢日明,其害日顯,此固由人為也。工業日進,污染日甚,溫室氣體日濃,熱無以去,遂俳佪於天地間。萬物因而易,異象因而生。海面日 漲、氣候突變、水旱交侵,漸廢、物種亡絕、病蟲日增。萬民見害,苦之久矣。諸國遂盟,訂《京都議定書》,力減溫室氣體之釋,以緩此變。惟其成功與否,尚未可知。

查看或添加留言

女儿的名字

· 阅读需 2 分钟

虽然我的下一代影都还没有呢,但我未雨绸缪,已经开始为他们想名字了。由于干我这行的倾向于生女儿,目前只考虑了女儿的名字。

老婆是山东人,所以老早给女儿想了个名字叫“阮思齐”。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名字,理想的名字应当是:字不算太生僻,但组合起来却没有重名的。“思齐”这个名字网上一搜一大把,创意不够。

上个星期,回南京参加同学聚会。老同学得知我十年没跳槽,还在NI工作,跟我打趣说:“你打算在NI呆一辈子啦,将来生个孩子叫‘阮恩爱’得了。” “阮恩爱”这名字不算常见,不过听起来像是韩剧里的人物,不好。再说了,也不能真把公司名挪来用啊。叫“阮恩爱”、“阮仪器”,将来孩子会恨我的。

不过这事还没完,回上海的路上,老婆说如果把你们公司名称里的“恩”“仪”两个字取出来做名字还是不错的。回到家Google上一搜还真没有叫“阮恩仪”的。我仔细想了想,这个名字还不错:常用字、无重名、有纪念意义,还带着台湾味,比韩版的好听多了。

【2010.12.06补记】老婆生了一个可爱的大胖小子,女孩名暂时用不到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

在上海书城看到我的书了

· 阅读需 1 分钟

今天休假,又没什么事情,于是跑到上海书城去看书。书城把LabVIEW和其它编程语言归在一个区内,LabVIEW在编程区最后面一个柜台跟程序设计理论相关的书挤在一起。

书城里有关LabVIEW的书还挺多的,不下十几种。《我和LabVIEW》摆在一堆LabVIEW书籍当中。数量不是很多,我去看的时候只有7本,没有旁边几种LabVIEW教程的数量多。

查看或添加留言

想的越多越痛苦

· 阅读需 4 分钟

最近几天,失眠成了我的困扰。昨晚原以为已经累到极致,应该能睡个好觉,但清晨 3 点钟却还是突然醒了。每到天气变幻无常的时候,我总容易失眠,加上这思考了太多琐碎的念头,似乎更加难以安睡了。

说到思考,我始终觉得,想得越少的人越幸福,想得越多的人越痛苦。至于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其一,被欺骗是幸福的,而识破欺骗却是痛苦的。

有人告诉你:“你的生活正在蒸蒸日上,越来越富足。”如果你轻信了,也许会觉得自己过得不错,很满足。然而,假如你偏偏不信,还要较真思考:“我的生活真的有这么大改善吗?为什么我的邻居小日本,60年前还一片破烂,如今人均收入却是我的十几倍?”越深思,越容易陷入痛苦的漩涡。

其二,我们总能找到短期意义,却难以寻得长期意义。

比如买一部漂亮的新手机。从眼前看,这能让我开心一阵子,感觉很有价值;可从长远看,一部手机对人生进程并无实质帮助,真的没什么深远意义。

再比如买一栋大房子。短期内,这或许能让自己后半生住得舒适惬意,非常有吸引力;但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活着的人住哪儿,死后都难逃埋葬或火化的结局。到那时,住什么房子还能有什么区别呢?

又或者,写一本技术书籍。从眼前看,它能帮助不少人提升工作效率,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从人类的终极视角看,地球的未来早晚是灭亡,多一本书、少一本书又如何呢?就像当年的某只恐龙或许为发现肉比草更好吃而沾沾自喜,甚至改变了族群的饮食习惯。但如今,恐龙早已灭绝。回望它们的选择,无论吃肉还是吃草,对我们而言都毫无意义。

哲学家大多悲观,甚至有人为此陷入疯狂,恐怕正是因为他们过于执着于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也许思考太长远,非要给一切找到答案,本身就是一条通往痛苦的道路。

因此,我常常会刻意避免思考过于遥远的事情,也不强求每件事都要承载深刻的意义。凡事若能对眼前的生活有所助益,便已经足够了。免得越想越觉得无趣,最终丧失了做事的动力。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无知。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下一个期待突破的产业

· 阅读需 7 分钟

最近几天,我躺在床上总在思考:哪个行业最具潜力?下一个能吸引最多目光和投资的领域会是什么?

追求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的自由,二是整个人类的自由。个体自由先放在一边,整个人类的自由提升,依靠的是生产力的飞跃。以“出行自由”为例:人类早期只能在家周边几公里范围内活动;后来掌握了船舶等大型交通工具,才得以迁徙到新大陆;而如今,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月球。未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更遥远的星球必然成为新的探索目标。

生产力的进步,无外乎两条路径:一是掌握新的能源,二是通过分工合作减少重复劳动。回顾历史,人类经历过几次生产力的飞跃:首先是语言的发明,语言让经验的传递成为可能。一只猴子尝遍整片森林的果子才能找到最好吃的,而另一只猴子若没有交流手段,也只能重复同样的过程。有了语言,大家可以分工尝试、共享心得,从而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其他生产活动。之后是工具的使用,工具优化了能量的利用,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之后是畜力的利用,突破了人类体力的限制,使得生产力迈上新台阶。再之后是文字的发明,经验得以更广泛、更长久地传递,同时避免了口口相传的误差。再之后是工业革命,化石燃料和水力的能量远远超过生物体能提供的,带来了大规模生产和高效运输的可能。

如今,信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并且至少还将繁荣数十年。回想过去,知识的获取大多是被动的。比如,有人或书籍传授了我某些经验,我便能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然而,如果从未接触某个问题,我几乎无法主动得知它是否早已被他人解决,只能自行研究一遍。而在信息产业时代,借助强大的网络,我们能够快速查阅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例如,我的工作是编程。在开发新功能前,我可以先在网上查询,了解是否已有类似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大大提高了效率。

信息技术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更深刻改变了日常生活。前几天,我在网上查阅高压锅的评测,选定型号后下单购买,第二天快递就送到了。这让我想起中学时读过的一篇英语课文,描绘未来人们通过可视电话选购商品的场景。当时还觉得像科幻故事,没想到几年后,这竟已成寻常生活的一部分。

信息产业的本质,是通过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以及制造更多工具来代替人类完成简单劳动。过去,机械解放了人类的体力;下一步,人工智能将接管部分脑力劳动。

那么,信息产业之后,下一步会是什么?

等信息技术发展到极致,人类将不得不面对一些仅靠分工合作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改变某地区的气候、移民外星球等。这时,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就会变成能量问题。改变气候,需要足以抗衡自然力量的能量;飞往更遥远的星球,也需要超乎想象的推进力。

因此,我认为,下一个最具吸引力的领域,必然是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中,最具潜力的无疑是核能。未来,当人类完全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生活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一辆汽车只需一颗电池就能运行一辈子,就像今天的电子表一样。

虽然核能普及可能还很遥远,但可再生能源正逐渐迎来发展的春天。以太阳能为例,中国许多城市的楼顶已被密密麻麻的太阳能热水器占据。未来,太阳能直接发电也将逐步普及。不过,像上海这样阴雨天较多的地区,太阳能的利用率太低。对于这些地方,风能或许更具发展前景。然而,目前风力发电的瓶颈在于设备占地过大。传统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看上去像螺旋桨)需要调整风向,占用空间巨大,因此多被安装在空旷地区。近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取得了突破。它的形状类似走马灯,占地小,能效高。假如未来风力发电机的成本能与太阳能发电相当,那么在风力充足的地区,或许每家每户的楼顶都会竖起一座风车,为日常家电提供清洁能源。

查看或添加留言

初读《大话设计模式》

· 阅读需 3 分钟

昨日兴致勃勃地翻阅了新购入的《大话设计模式》,颇有收获。有趣的是,我发现它在介绍面向对象编程思想时,竟然采用了与我之前在《我和LabVIEW》中使用的相似的例子。我当时用的是编写程序分别让一只小狗和小鸡发出叫声,以此来演示面向对象的多态性;而《大话设计模式》中则选择了小狗和小猫作为例子,并且作者在书中注明,这个例子是改编自《编程的奥秘》一书。这真印证了那句俗语:“英雄所见略同。”看来,在阐述基本概念时,大家的思路往往会有不谋而合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大话设计模式》的作者也是先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后,才将其整理成书出版的,这种写作和出版方式如今也颇为流行。

初读《大话设计模式》,给我的印象相当不错。我之前也曾购买过两本关于设计模式的书籍,但它们都过于注重理论的阐述,文字晦涩难懂,读起来十分枯燥乏味,最终都只翻阅了寥寥数页便束之高阁。而这本《大话设计模式》则截然不同,它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摒弃了生硬的专业术语,采用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口语化表达;二是讲解方式生动有趣,融入了大量的实例、比喻和对话,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有效地避免了枯燥感。这使得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够轻松入门,并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这一次,我终于看到了完整学习设计模式的希望。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一生的理财功课》读后感

· 阅读需 4 分钟

严格来说,《一生的理财功课》算不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因此我得以在短短几天内将其翻阅完毕。书中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的经济学常识,缺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性的思想。不过,阅读一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我们理清一两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也算是有所收获。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弄明白了“通货膨胀对富人的影响更大还是对穷人的影响更大”这个问题。

我过去对通货膨胀的理解较为粗浅,简单地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贬值,而富人拥有的财富比穷人多,因此通货膨胀对富人的影响应该更大。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并进行一番深入思考后,我才意识到,通货膨胀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劫贫济富”的角色。现实经济运行的机制是这样的:普通民众往往会将手中积攒的少量资金存入银行,而银行则会将这些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借给富人或企业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因此,现金和存款等流动性资产主要掌握在普通民众手中。一旦发生通货膨胀,这些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便会下降,导致民众的财富缩水,生活成本上升,从而变得更加拮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人通常倾向于负债经营,他们通过贷款等方式获取资金,并将其投入到房地产、股票、实业等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中。通货膨胀发生时,虽然货币贬值了,但他们需要偿还的债务金额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减轻了他们的还款压力。更重要的是,富人拥有的房地产、股票、实业等资产通常具有保值或升值的功能,能够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甚至在通货膨胀期间实现增值。因此,通货膨胀对富人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甚至可能从中获益。这里可以补充一些更专业的解释,例如:通货膨胀会影响不同类型的资产,例如:持有实物资产(如黄金、房产)通常比持有货币更能保值;通货膨胀也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从而使富人受益。

上次去书城时,我偶然看到这本《一生的理财功课》摆放在书架的显眼位置,便顺手买了下来。最近空闲时间比较多,今天我又去了一趟书城,购买了两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算法导论》和《大话设计模式》。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但能否坚持读完,还是一个未知数。

查看或添加留言

《第十三楼》观后感

· 阅读需 5 分钟

最近工作之余,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欣赏几部电影了。在众多电影类型中,我尤为偏爱科幻电影,它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总能带给我无尽的惊喜。昨天,我重温了一部多年前的经典科幻片:《The Thirteenth Floor》,中文译名有《异次元骇客》和《第十三层楼》两种,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更贴合影片的核心设定。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家软件公司(其办公室位于一栋大楼的第十三层)的核心技术人员,他与老板共同开发了一款划时代的虚拟现实游戏。这款游戏能够让玩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进入 1937 年的洛杉矶,体验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更令人称奇的是,游戏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独立的意识和情感,与真实世界的人类并无二致。

公司的老板是第一个体验这款游戏的“玩家”。然而,在不断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他意识到这个秘密一旦公之于众,将会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于是,他在虚拟的 1937 年世界中给主人公留下了一封神秘的信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果不其然,老板很快便离奇身亡,为了追查真凶,主人公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虚拟的 1937 年世界,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正如软件行业那句著名的调侃:“Software has bugs”(软件皆有漏洞),主人公和老板开发的这款虚拟现实游戏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一个致命的漏洞被 1937 年虚拟世界中的一位酒店职员偶然发现。这位职员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曾经与进入游戏的老板有过接触。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他自己以及他所处的世界都是被虚拟出来的,一旦现实世界中的计算机电源被切断,他和他的世界都将随之消失。得知真相后的这位虚拟人物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之中,对创造这个虚拟世界的“造物主”充满了怨恨。当他发现同样进入虚拟世界的主人公后,便与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试图将其杀害。

“世界是虚拟的,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也可以发现真相”,这便是老板留给主人公的关键信息。死里逃生的主人公回到现实世界后,开始根据老板留下的线索展开调查,最终也发现了这个“真实”世界背后隐藏的巨大秘密 - 他所处的世界竟然也是另一个更高层级的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更高层级的“玩家”进行的一场游戏而已!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无知!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