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6 篇博文 含有标签「只言片语」

查看所有标签

启用新博客

· 阅读需 3 分钟

从今天起,我将正式启用这个托管在 GitHub 上的新博客。

在刚刚过去的年底假期里,我投入了不少精力,将博客从 WordPress 迁移到 GitHub。这算是一次重要的技术升级吧。然而,博客在经历了两次搬迁之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部分旧文章中的图片和链接失效,一些格式也出现了错乱。

在这次迁移的过程中,我同时也对之前的博客文章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理和回顾。粗略统计了一下,我竟然曾发布过上千篇博文!这主要集中在博客生涯的早期,那时我更新的频率极高,有时一天甚至会发布数篇博文。然而,这些文章大多内容空泛,缺乏深度和价值,很多时候只是随手转发一些网络上的图片或音乐,将其当作了如今的“朋友圈”来使用。这些无聊的内容不仅淹没了真正值得保留的文章,也严重拖慢了静态网页的构建速度。因此,我下定决心进行一次大扫除,删除了大部分意义不大的文章。当然,我之前的旧博客仍然保留着,作为备份,以备不时之需。

我还对文章标签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类。我发现,之前关于 LabVIEW 的文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约占一半)。考虑到我已经将这些 LabVIEW 博文整理成书,并拥有了独立的展示网页,因此在博客中已无需重复保留。经过一番精简,最终保留下来的文章不到三百篇了。

我现在写博客的频率不算高,但希望能保持一定的更新节奏。力争至少每隔一两个月分享一篇新内容吧。

查看或添加留言

最近写作更新

· 阅读需 3 分钟

今年用于写文章的时间远没有去年多,因为本职工作有点忙。这两年就业形势不乐观啊,虽然我还没有被裁,但也明显在公司的几轮裁员中感受到了压力。我也只好在工作的时候更卖力一点,免得被公司优化了。

不过,我的这些业余项目也还是有些进展的。在 ChatGPT 的帮助下,我把整本 LabVIEW 书都翻译成英文了。本来计划,要再人工校对修改一遍的,可是也一直没精力弄。虽然英文版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它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中文版的了。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我把书籍的网站建在了境外,国内的搜索引擎根本不对其索引。真正能搜索到这本书的也就是 Google,而 Google 国内又不能用,以至于这本书更多的是被英语用户搜索到了。

后来写的 Python 编程的书,主体内容也都已经完备了。书里的内容,多的是我在学习 Python 过程中的笔记。最近在教儿子学习编程,我同时根据儿子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整书里的一些内容,让它更适合给初学者使用。

最近还打算写一篇回忆文章。两年前回家乡一趟,就想写一些回忆录,可是又感觉不好写:一个普通百姓,又没有什么壮举,把过往写出来也不过是平淡的流水账。所以嘛,优先级极低,就等着啥时候突然来了兴致写两句。

查看或添加留言

童年

· 阅读需 2 分钟

儿子最近写了一篇作文,比较了他的童年生活和我的童年生活。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学校里我也写过类似的作文。那时候写作文要有一个“正能量”的主题,要体现国家的进步。但无论怎么说,我的童年与父母的童年相比,都无疑是幸福的,毕竟他们的童年是经历过饥荒和动乱的。而这些灾难对我来说,就只是书本中记载的文字了。

然而,与儿子的童年一比,我的童年就显得非常贫瘠了:吃的只有粗茶淡饭、娱乐只有一台收音机。那时后,一把小提琴、一双冰鞋,都是我无法触及的梦想。如今,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孩子的任何合理愿望,似乎都可以轻易实现。他想要探索的领域,无论是艺术、体育还是科学,我和老婆都会不遗余力的提供装备、聘请教练。现在唯一缺乏的却是孩子的学习欲望。看着儿子的状态,我难免会有些担忧:等他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那时候他的生活水品会不会更上一层?还是反而会倒退呢?

查看或添加留言

AI 音乐创作

· 阅读需 2 分钟

最近这两年 AI 在文字和图像创作方面被讨论的非常多,相对来说,对于音乐的创作热度小一些。音乐包含的信息量远少于图像,AI 创作音乐会更轻松。实际上,网上能找到很多 AI 音乐创作的应用,就连贝多芬未完成的乐章都已经被 AI 续写好了。我自己尝试过几个网站,生成的音乐、歌曲算不上经验吧,但确实不难听,个人觉得超过了人类作曲家的平均水平。

但是音乐创作很难用来评价一个 AI 模型的好坏,因为它实在是太主观了,不容易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文字或是图形创作都可以设立一些客观标准,比如,一些问题是有固定答案的、图像必须符合真实事物的构造。但音乐客观标准太不明确了,很多人觉得好听的音乐,在另一些人耳中都是噪音。

查看或添加留言

福特皮卡为啥卖的那么好

· 阅读需 2 分钟

最近开车自驾游了一圈,总共开了4千公里,最远到了密西根州的北部。一路上明显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居民对于汽车品牌的偏好是非常不同的。我居住的波士顿附近,日韩品牌的汽车是最常见的,其次欧洲品牌,美国本土品牌的占有率反而不高。等我到了密西根境内,日韩品牌的车居然成了极少数,路上看到的不是福特就是通用。

以前看统计数据,在美国市场,家用轿车卖的最多的是丰田家的;而皮卡卖的最多的确是福特f150。我当时还在想,为什么福特做轿车不行,皮卡却比丰田做得好?现在有点想明白了:皮卡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美国中部以及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明显比城里那些更爱国,它们会首选美国品牌,于是成就了福特的皮卡。

查看或添加留言

抖音

· 阅读需 5 分钟

上周我第一次下载了抖音,并连续玩了几天。虽然早已听闻其名,但真正激起我好奇心的,是一则新闻:抖音正在对 Facebook 构成威胁,甚至在 Facebook 办公室附近设立据点,试图“抢人”。出于对这种跨国竞争的兴趣,我决定亲身体验一番。

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抖音和 Facebook 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抖音主要是供用户观看名人或专业制作者的视频内容,用户之间的互动很少,更多的是内容消费。而 Facebook 则是以熟人社交为主,用户通过动态、照片、评论等形式进行交流。因此,两者在内容和社交模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从时间竞争的角度来看,抖音的火爆可能会间接影响 Facebook 的使用时长,但这并不构成直接业务上的冲突。

与抖音更直接竞争的,反而是同样以视频内容消费为主的 YouTube。但是,我也并不认为抖音能轻易撼动 YouTube 的地位。抖音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它极具冲击力的短视频形式。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内容,让人忍不住一刷再刷,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但也正是这种短视频模式,限制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抖音上的视频大多集中在三大类:美女帅哥、搞笑段子和炫酷特效。这些内容初看新鲜,但刷久了便难免审美疲劳。特别是一些热门视频的模仿跟风现象严重,一个舞蹈火了,立刻有一大堆相似的视频涌现,看多了就失去了吸引力。

短视频的节奏虽快,但内容深度有限,很难满足我对知识或故事情节的深入探索。相比之下,YouTube 上的长视频、系列课程更能让我投入时间和精力。那些知识类、纪录片、深度访谈的视频,能够让我在观看的同时学到东西,而这些内容是短视频很难承载的。因此,从内容的丰富性和持续吸引力来看,我认为抖音难以取代 YouTube。

当然,抖音前景也不会差。它成功地引领了短视频潮流,并迅速积累了大量年轻用户。这种模式更像是微博的延续,依靠碎片化、快节奏的内容吸引眼球,但也很容易让人疲惫。就像微博起初风靡一时,但随着用户新鲜感消退,增长逐渐放缓,最终被功能更丰富的微信超越。抖音未来也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能够吸引一部分忠实用户,但也只能吸引这部分用户。

至于抖音对 Facebook 的影响,我反而觉得它可能对 Facebook 有一定的正面作用。Facebook 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微信,两者都专注于熟人社交和即时通讯,而抖音虽然抢占了用户的娱乐时间,但并没有切入社交网络的核心。因此,它对 Facebook 的冲击更多是间接的。此外,Facebook 近两年因隐私、内容监管等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抖音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众和监管机构的关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 Facebook 的舆论压力。换句话说,抖音对 Facebook 而言,或许更多的是一个“挡箭牌”。

查看或添加留言

博客写些什么

· 阅读需 2 分钟

昨天与经理闲聊,话题不经意间落到了“博客该写些什么”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承认,博客的黄金时代已然远去,如今,短小精悍的微博和社交媒体平台已然成为人们分享个人网络信息的主要阵地。然而,微博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我而言,却并不适合。

目前,我博客写作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技术类文章,记录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其二是关于豆豆的成长点滴,记录他生活中的趣事和感悟。微博的篇幅限制显然无法满足我撰写技术文章的需求。我通常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去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并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验证,最终才会落笔成文,形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因此,博客这种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写作平台,仍然是我记录和分享技术思考的最佳选择。

关于记录豆豆成长的内容,经理的提醒了我,孩子的隐私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我计划只在豆豆年幼时记录一些他的成长片段,等他再大一点,我会停止在博客上公开记录他的相关内容。

查看或添加留言

文言文维基百科

· 阅读需 1 分钟

相当的牛啊,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在维护文言版的条目。

http://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E7%B6%AD%E5%9F%BA%E5%A4%A7%E5%85%B8:%E5%8D%B7%E9%A6%96

摘录一段全球变暖的文言文解释: 全球暖化者,天地日暖也。蓋百年以來,其勢日明,其害日顯,此固由人為也。工業日進,污染日甚,溫室氣體日濃,熱無以去,遂俳佪於天地間。萬物因而易,異象因而生。海面日 漲、氣候突變、水旱交侵,漸廢、物種亡絕、病蟲日增。萬民見害,苦之久矣。諸國遂盟,訂《京都議定書》,力減溫室氣體之釋,以緩此變。惟其成功與否,尚未可知。

查看或添加留言

又失眠了:(

· 阅读需 12 分钟

    今天早上头疼的很,因为凌晨三点的时候突然醒过来就再睡不着了。据我爸说,我这是从他那遗传来的毛病。睡不着觉的时候就会瞎琢磨。今早躺在床上想来想去,就想到了鲁迅。
    这是我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人之一,他写的语言文不文,白不白,怎么读都别扭,还必须要背诵,烦死了。其实对于一个中学生,哪里理解的了鲁迅的文章呢,当时背了也是白背的。
    只有当我也踏上社会之后,对各种现象了解的多了,才开始慢慢理解和喜欢鲁迅了。前些天听了《百家讲坛》一组关于鲁迅作品的讲座,现在听来与当年上课那会的感觉竟然完全不同。
    帖一篇他的作品,以向鲁迅以及那个允许他发表文章的时代表示敬意。

《纪念刘和珍君》

鲁 迅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查看或添加留言

洗澡的故事

· 阅读需 2 分钟

    前几天去南京招聘去了,所以也没时间更新 blog。

    同去南京的是两男两女共四个人:me, 男同事, mma, mmb。
    到南京的头一天下午,我们就去学校做了宣讲会,收到了一大堆学生的简历。开完宣讲会已经到晚饭时间了,我们直接去吃晚饭。饭后散步回酒店的路上,恰好经过一个水果摊,于是我们又买了一个柚子,半斤青枣作为零食。
    回到旅馆,我们就开始忙着挑选简历。投递简历的学生太多了,但是我们只能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第二天的笔试。挑选简历主要由三个人负责,mma 相对清闲一些。大家正在认真挑简历的时候,男同事突然叫了 mma 一声,然后诚恳地对她说:“你要是不忙,就先帮我洗个枣吧。”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