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英语俗语

· 阅读需 6 分钟

Different ways to say "I think so."

I agree with you on...
I second the idea of... / I second your nomination
I share your understanding of...
Ditto.   "I'm really annoyed about this." "Ditto."

I have a beef with you

今天早上跟美国同事打电话,她对我说“I have a beef with you!”。她是想顺便教我一些美国俚语,于是就又给我解释了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大致相当于:I have a problem with you.(我要找你的麻烦了)。换成中文的语句大致就是:“你死定了!”,“你就等着我来收拾你吧!”之类的。

    不过这是句非常口语化的俚语。不用于书面表达和正是场合,通常只用在朋友之间开玩笑。比如:你的好朋友偷摸找了个女朋友,也没通知兄弟们,被你得到了消息,于是你就对他说:“I have a beef with you!”

River Lethe

在一片文档里看到了这个词“River Lethe”。于是我就去网上查了一下,它的意思: Lethe is the river of oblivion or forgetfulness in the Underworld in Greek mythology. The dead would drink the waters of Lethe to forget their earthly existence.

这酹瑟河是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流,人死后喝了它的水,就会忘记前世所发生的一切。所以希腊的酹瑟河水就相当于我们的孟婆汤。

Icing on the cake

这是今天在信里看到的一句成语。Icing 是蛋糕外面的那层糖衣,想起蛋糕已经可以流口水了,再加一层糖衣那就更别提多馋人了。所以这个短语翻译成中文就是“锦上添花”。

比如,同办公室的小王跑来对你说:“今天老板升我做高级工程师啦:)”看你反应不大,又说:“还加了我的薪:D”。虽然这时候你肯定在想:“这年头就是马屁精吃香”,不过还是可以假装替他开心,说:“Wow! Icing on the cake!”

The Red Light is Just a Suggestion

最近接待了好几个老外同事。讨论起中国的出租司机,他们都是直摇头。不过,不跟他们聊还真不知道,原来“对红灯视而不见”可以这么表达:The red light is just a suggestion.

小白鼠

在没有特殊上下文的时候,小白鼠就是 White Mouse。“小”就不用特别翻译出来了。顺便说一句,我今天搞清楚了 Mouse 和 Rat 的区别。这是两类不同的老鼠,主要外在区别就是体型不一样:Mouse 是小老鼠,Rat 是大老鼠。我这辈子接触的老鼠不多,对它们该有多大,也没概念。所以,估计下次再遇到一只老鼠,恐怕还是不能确定它属于 Mouse 还是 Rat。但是,我自己又总结了一条使用这两个词的规律,那就是:如果是可爱的老鼠,那就要用 Mouse,比如米老鼠、小白鼠;如果令人讨厌的老鼠,比如形容贪官、小偷等的就要用 Rat。

再来说小白鼠,有时候它是这样用的:比如你照着菜谱做了一个蛋糕出来,可是看着它黑乎乎、烂兮兮模样自己都不敢下嘴。这时候你就会拉你身边最好欺负的人来当小白鼠。英语里,那个人不叫 White Mouse,而是有个固定的俗语称谓:Guinea Pig(荷兰猪)。 荷兰猪这个词也挺有意思的。英语里叫它“几内亚猪”、中文叫它“荷兰猪”,也搞不清它是哪来的,而且它显然不是猪。

Fly on the wall

今天,领导让我去列席一些技术讨论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公司比较高层的技术人员,讨论的项目我还没接触过。所以领导也没指望我在会议上发言,他让我趴到会议室墙上去当苍蝇。 Fly on the wall 就是指你呆在那里不出声,别人可能都没意识到你存在,你只是观察别人的言行。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不要怕,不要悔

· 阅读需 5 分钟

岁末年初,老妈突然来电,话题竟是关于股市的。她说最近股市形势一片大好。要知道,我家乡地处边陲,连极少关注财经的老妈都听说了股市的火热,可见股市涨势之迅猛,波及范围之广,估计快要把所有潜在的投资者都卷入进来了吧。不过,经验告诉我们,当市场的热情达到顶峰时,往往也预示着潜在的风险正在悄然逼近。

近日读了一本名为《炒股的智慧》的书,深为作者的观点所折服。当然,我并非对书中介绍的炒股技巧感兴趣,而是欣赏作者对待股票买卖和市场涨跌的平和心态。其中两点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其一,不要怕,不要悔。 这不仅适用于股市投资,更应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种信条。人生需要勇敢,尤其是在青春年华,更要敢于尝试。并非所有的尝试都能一帆风顺,但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后悔当初的决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曾尝试,又怎知结果如何?试错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汲取到经验教训。

其二,小偷的技巧不在于偷,而在于逃;同样,炒股的技巧不在于买,而在于卖。 唯有将利润真正收入囊中,方能算作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句谚语点出了股市投资中“落袋为安”的重要性。

谈及炒股,我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拥有类似经历的人或许不多,因为迄今为止,中国股市真正退市的股票屈指可数,而我恰巧就“有幸”买入了其中一只 - 达尔曼。这只股票的价格巅峰时期似乎曾达到四五十元,而我则是在 15 元左右买入的。当时的我天真地认为,这只股票已经跌了这么多,应该不会再跌了吧?况且专家一直再推荐。然而,几个月后再次查看时,它已经跌至 6 元一股。我心想,绝不能就这样割肉卖出,否则损失就太大了,不如再等等看。事与愿违,又过了一段时间,它继续下跌到了 3 元。之后,又跌破 1 元。这时,我更是心灰意冷,想即使卖掉,也挽回不了多少损失了,不如就留着吧,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总不至于这只股票凭空消失吧?结果,我最终还是没有卖出。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查看账户时,这只股票竟然真的从我的持仓中消失了 - 它退市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正是这段经历,促使我下定决心去深入了解股票投资的本质。如果没有这次“退市”的教训,我也许不会如此深刻地认识到投资的风险。

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密切跟踪股市行情,因此我现在已经不再进行高风险的股票炒作了。目前,我主要进行一些风险较低、无需过多费心的投资,例如基金、打新股等。

查看或添加留言

记录梦境 - 开车

· 阅读需 2 分钟

    一般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我经常梦见自己的牙齿掉下来。因为现实生活中我的牙齿的确很糟糕,我总是担心它们有朝一日会脱落。

    驾驶汽车也是经常被梦到的事件,但这件事似乎并不能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来解释了。
    现实生活中,我已经拿到驾照六年多了。我对自己的驾驶技术非常有信心,并且,我还比较谨慎,开车不算快,尽量不超车,启动、刹车都很平缓。所以跟别人一同驾车外出时,我一般会要求我自己来驾驶,我相信自己开会更安全些。但是我的驾照是开小车的,不能开大客。我也不是经常开车,每年只开两个月:)
    在梦中,似乎一切都是和现实相反的:我总是驾驶着一辆大型客车,车上很多乘客;刹车永远是坏的,无论我怎么用力踩,车都停不下,还是往前面的东西上撞;换档杆特别复杂,怎么也换不到我想要的档位。我应该不会担心我的车技啊,怎么常做这样的梦呢?

查看或添加留言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 阅读需 9 分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只是觉得便宜,便随手买下。回家翻开一看,才发现是盗版书,错别字多得让人哭笑不得。好在这些错误并未影响理解内容,也算不幸中的万幸。这次经历也提醒我:贪小便宜不可取,特别是对待书籍这样的精神食粮,还是应该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尽管书是盗版,但《魔鬼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却让我眼前一亮。与传统教材式的经济学书籍不同,这本书并未尝试全面系统地传授经济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的、有趣的社会话题,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另类视角和应用潜力。书中探讨了诸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更低”“人在何种情况下倾向于撒谎”“3K党的组织运作”“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的关系”等话题,每个都让人耳目一新。

虽然这些话题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背后隐含着同一个核心理念:许多看似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其实可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往往隐藏在深层,甚至是出乎意料的。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和详实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生活中“表面因果”与“深层真相”之间的差距。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人对经济学刮目相看,更促使读者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在书中众多引人入胜的话题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黑帮成员收入分配的探讨。或许是因为涉及收入与分配这样实际的主题,总能让我精神为之一振,记忆力也因此格外灵光些。:) 接下来,就以讨论影响一个人工资水平的因素为切入点,来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当然,我们以美国的案例为例,这样既贴近书中内容,也比讨论国内现状更“保险”。

首先,一个人的工资收入与其所处行业密切相关。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往往远远大于同一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正是“男怕入错行”这句老话的现实写照。

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归根结底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职位稀缺而求职者众多,工资自然走低;反之,则水涨船高。这一现象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劳动力供求关系受到以下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这些也是《魔鬼经济学》中提到的关键点:

  1. 从业意愿:有多少人愿意从事某一职业。职业的吸引力越大,从业者越多,工资水平往往会被压低。
  2. 专业技能: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潜在从业者就越少,工资自然提高。
  3. 精神损失:工作的不愉快程度也会影响收入水平。高风险、高压力或高强度的职业,往往需要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劳动力。
  4. 市场需求: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某一行业的产品炙手可热时,其从业者的收入往往随之水涨船高。

通过前面提到的四个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某些职业的平均收入可能超出预期。比如,在美国,妓女的平均收入竟然比建筑师还高。这个现象表面上令人惊讶,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便不难理解:

  1. 从业意愿低:几乎没有女孩会梦想自己未来成为一名妓女,因此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相对较少,导致供给有限。
  2. 技能特殊:这一职业所需的“技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积累而来,外人难以轻易掌握,从而进一步抬高了进入门槛。
  3. 工作不快感:从事这项工作的风险和心理压力极高,不仅可能面临身体和法律的威胁,还可能牺牲追求幸福家庭的机会。
  4. 市场需求高:对这类服务的需求远远超过程序员、建筑师等职业,供不应求进一步推高了行业平均收入。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现象并非普适于所有国家。相较于美国,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在贫穷地区,由于更多妇女被迫进入这一行业,劳动力的供给量显著增加,导致平均收入较低。这一差异背后再次反映了经济规律的普遍性 - 供求关系与市场环境始终是决定价格的核心因素。

垄断会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因此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变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往往由一个被称为“工会”的组织部分垄断。工会通过集体协商,帮助劳动者争取更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当工会掌握了较大的谈判优势时,雇主不得不妥协。尤其是在全国只有一家强大的工会的情况下,这种垄断能够显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种模式表明,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谋福利的工会,对缩小收入差距和提升工资至关重要。

然而,即便在同一行业内部,个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仍然显著。这种差异往往源于多个因素,其中两个尤为突出:

个人能力的差异:不同个体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业务能力越强、效率越高的人,自然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提升自身能力始终是提高收入的关键路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专业技能的积累和个人素质的提升,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期望与选择: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值不同,这一因素常常被忽视,却在无形中塑造了市场的薪酬格局。我在读《经济学原理》时,恍然意识到工资差异与价格歧视的原理颇为相似。高薪职位吸引了那些愿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而低薪工作则往往由期望较低的人填补。这个动态平衡最终形成了收入的多样化分布。

查看或添加留言

《百家讲坛·苏轼》

· 阅读需 7 分钟

昨夜,《百家讲坛》十集苏轼专题的帷幕缓缓落下。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总能深深牵动我的心弦,让我仿佛在千年的时光流转中找到某种共鸣。这个专题,再次点燃一盏油灯,照亮历史长河中那段短暂的岁月,使我得以窥见这位旷世文豪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从前,我仅仅是沉醉于他笔下那些绝美的诗章,却不曾意识到,他的一生竟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如今细细品味,他作品中流淌出的深刻人生感悟,也确实只能在逆境中磨砺而成。

依稀记得高中时代,我开始对古典诗词产生了兴趣。起初,学习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却不曾料到,自己在不经意间闯入了这片绚丽多彩的文字世界。如今,我已投身于工科领域,与诗词渐行渐远,但那些曾经背诵过的诗句,依然在心底深处绽放出永不凋零的花朵。这或许正是文学的永恒魅力 - 它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几日,我再次重温这句熟悉的词句,忽然发现岁月已然为它镀上了一层新的含义。年少时,我只将其视为情爱离别的淡淡哀愁;而如今,阅历渐长,我才真正理解了苏轼在耳顺之年谪居岭南蛮荒之地时,将怎样一种豁达与超然的心境倾注于这句词中。

这句词不仅是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更是一曲激励人心的生命颂歌 -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充满阳光的心。最近,我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读到所谓的“人类的终极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即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仍拥有选择自己心境的自由。这一思想竟然与苏轼诗句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千年时光荏苒,人性的真谛却始终如一。

回望自己的人生旅程,我想自己大概算得上一个乐观的跋涉者。我始终坚信明天会更好,随遇而安的性格让我在平凡生活中也能找到那份独特的满足与快乐。然而,人生之路漫漫,谁都难免会遇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刻。尤其在面对重要抉择时,我也常常感到犹豫不决。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说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的诗词作品教会了我:即便前路布满荆棘,也要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在人生的浮沉中积极寻觅属于自己的那片“芳草地”。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查看或添加留言

如何有效的考察应聘者能力

· 阅读需 8 分钟

又到一年招聘季,这段时间我既在面试别人,也在被别人面试了几次,所以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先说说我被面试的感受吧。总的来说,国内外的面试风格差异挺大的。国内的面试官好像特别喜欢问技术细节,比如类继承、虚函数、多线程同步、内存分配、字符串拷贝等等。而国外的面试官则更喜欢聊你的过往经历,最常见的问法就是“你有没有遇到过XXX的情况?当时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怎么样?”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风格,感觉更能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这些年,因为公司的培训,加上自己的一些实践和反思,我对面试的看法和做法也变了不少。刚开始,我也喜欢问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设计算法、分析程序出错的原因、怎么调试错误、喜欢什么样的公司和老板等等。这类问题的好处是答案对错分明,容易判断好坏。但缺点也很明显:答案好不好,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人适不适合我们公司。技术问题问得太细,就算回答得很好,也可能只是他恰好看过这道题;回答得不好,也可能只是他研究的领域不在这儿。至于问一些非技术性的问题,效果也不太好,很少有人会回答得太离谱,而一般的回答又提供不了太多有用的信息,对最终的录用决定没什么帮助。更何况,现在技术问题有题库,非技术问题也有标准答案,面试前突击一下,看看面经,就能把自己包装得挺好。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改进面试方法,把考察的重点从技术细节转移到能力上来。我觉得,一个员工如果能在公司待个四五年,只要能力过硬,什么技术细节学不会呢?

于是,我就开始调整策略,不再问那些有标准答案的技术细节问题,而是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些公司会问“一个城市有多少下水井?”或者“某种动物有多少只?”这类问题,不是为了要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观察应聘者思考问题的过程,来判断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这类问题也可能存在一些固定的解题套路,面试官有时还是分不清应聘者是真的会思考,还是只是套用了从面经中学到的技巧。

那段时间,我主要通过了解应聘者以前做过的项目来考察他们。一般来说,如果应聘者能清晰地介绍项目,抓住重点,就能说明他工作认真、研究深入,而且表达能力不错。这样的人正是我们需要的。但这种只聊项目的方法也有缺点,就是面试官不太好把控方向,应聘者可能会避重就轻,只讲自己擅长的部分,导致面试官没法全面了解情况。所以,面试官还是需要主动提问,引导谈话。

现在,比较流行一种叫 SBO(Situation, Behavior, Outcome)的面试方法,意思是情境、行为、结果。也有人提到 CAB、PAR、STAR 等方法,意思都差不多。简单来说,就是面试官先设定一个情境(或者挑战、问题、任务),让应聘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当时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面试官还要问一些细节,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和性格。面试时,面试官需要准备多个不同方面的 SBO 问题,全面考察应聘者的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比如,面试官可以询问这个问题:“请你回想一个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特别棘手的技术问题,并详细描述你是如何解决的。” 应聘者在回答时,面试官要记得追问细节,比如:

  • "这个问题是在什么项目背景下出现的?"
  • "当时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特别棘手?"
  • "问题对项目造成了什么影响?"
  • "你最初是如何着手分析这个问题的?"
  • "在解决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工具或方法?"
  • "遇到了哪些障碍?你是如何克服的?"
  • "在这个过程中,你与团队成员是如何协作的?"
  • "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 "解决方案带来了哪些具体改进?"
  • "从这次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
  • "如果再遇到类似问题,你会如何改进解决方案?

面试官需要通过候选人的回答评估以下几个方面:

  • 问题分析能力,比如应聘者是否能清晰描述问题本质,是否考虑到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方法是否系统合理等
  • 设计解决方案的的能力,比如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考虑了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 执行能力,比如应聘者是否有清晰的解决步骤,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及时调整策略
  • 协作沟通能力,比如应聘者是否善于寻求帮助,是否能有效地与团队协作,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种结构化的面试方法,面试官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同时,这种基于真实经历的对话也能让候选人更自然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点。

查看或添加留言

洗澡的故事

· 阅读需 2 分钟

    前几天去南京招聘去了,所以也没时间更新 blog。

    同去南京的是两男两女共四个人:me, 男同事, mma, mmb。
    到南京的头一天下午,我们就去学校做了宣讲会,收到了一大堆学生的简历。开完宣讲会已经到晚饭时间了,我们直接去吃晚饭。饭后散步回酒店的路上,恰好经过一个水果摊,于是我们又买了一个柚子,半斤青枣作为零食。
    回到旅馆,我们就开始忙着挑选简历。投递简历的学生太多了,但是我们只能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第二天的笔试。挑选简历主要由三个人负责,mma 相对清闲一些。大家正在认真挑简历的时候,男同事突然叫了 mma 一声,然后诚恳地对她说:“你要是不忙,就先帮我洗个枣吧。”

查看或添加留言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 阅读需 10 分钟

《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是N. Gregory Mankiw。在我看来,这本书堪称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经典,尤其是对那些对经济学了解甚少的人而言。我阅读的是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为上下两册。目前最新的英文版已更新到第五版。我目前仅完成了上册的阅读(前十七章),计划暂停一段时间,读几本其他书籍后再继续研读下册。

老实说,我算不上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既不擅长赚钱,也不懂投资,甚至在花钱上也缺乏规划。从小到大,我的身边鲜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因此少了很多这方面的熏陶和指导。对于我来说,想要理解经济学,不是单靠几本投资理财类的书籍就能速成的,而是需要从零开始,培养一种基础的思维方式。     通读这本书后,我的收获颇丰。过去许多模糊不清的现象,如今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论是宏观的国家经济问题,例如中美贸易的利弊关系、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还是微观的个人经济问题,比如工资的形成机制,都让我有了新的理解。这些思考值得记录下来,以后我会慢慢整理分享。

这本书的开篇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后的章节则围绕这些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为了回顾和巩固,我决定通过重温这十大原理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读后感。在这十大原理中,前两条不仅适用于经济学领域,更可以指导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决策。因此,我在这里着重探讨前两条。至于其他原理,我打算日后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后再撰文探讨。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权衡取舍”作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首,不仅是经济学问题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深刻体验。事实上,经济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在各种权衡中寻找最优解。

想必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这条原理的重要性。欲望无穷无尽,而资源却有限——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这句古训正是对权衡取舍的经典诠释。

对我而言,权衡取舍更是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主题:

早餐是吃包子还是油条? 多花时间工作还是锻炼身体? 是深入学习计算机技术,还是多涉猎经济学? 是优先买房,还是将资金用于投资? 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1.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中的“成本”不仅是眼前的金钱支出,还包括为实现某一选择而放弃的所有机会。这一原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

举个例子,我可能面临选择:是去当搬运工,还是继续上大学。当搬运工每月可赚 1000 元,而上大学则没有收入且需要支付学费。乍一看,当搬运工似乎更划算,但如果仔细计算“机会成本”,答案可能大不一样。搬运工的隐性成本在于失去了上大学所能带来的长期收益。假如大学毕业后每年的工资远高于搬运工,并假设一个人职业生涯为 30 年,则上大学带来的总收入可能高达 300 万元,而搬运工的收入或许只有其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当搬运工最终可能“亏损” 200 万元。由此可见,对普通人而言,如果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选择上大学几乎是明智之举。

当然,上大学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只是显性成本,更多的是因学习而失去的工作机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机会成本也千差万别。例如,如果我不上大学,可能只能当搬运工,因此我的机会成本较低;而对于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他选择辍学创办微软,收益高达数千亿美元。显然,继续完成学业对他而言并不划算。同样的例子还有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甲骨文公司总裁拉里·埃里森,以及许多在职业生涯中闪耀的体育明星。

金钱的分配在社会中从来不平等,贫富差距巨大。但有些资源却是相对平等的,比如生命和时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时间大致也是相等的(多数人大致为 60 到 80 年)。然而,时间与金钱之间的权衡却因人而异。

时间的“价值”并非固定,而是取决于情境。对于一个贫穷的人来说,时间可能并不值钱;但对于一个富人,时间可能是最昂贵的资源。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时间的估值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年轻时或许觉得每月 500 元的实习工资很划算,而到了生命的尽头,哪怕花费 5 万元换取多活一天也可能觉得值得。

以我为例,当需要从城市的一端前往另一端时,我可以选择打车(花费 50 元)或坐公交(花费更多时间)。这不仅仅是舒适度的选择,更是金钱和时间的权衡。对现在的我而言,50 元不是一个不值得计较的数目,但我常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块吧。”因为到了生命的最后,这 50 块钱或许连一分钟都买不到,而现在却能换来一个小时,这显然是划算的。

有些权衡非常简单,因为成本较低,比如是选择鱼还是熊掌。我不会在饭桌上为此费太多脑筋,无论选择哪一种,成本都不高。但有些权衡却异常艰难,比如当生存和正义不可兼得时,应该选择活下去还是选择坚持正义?这类选择无论倾向哪一方,其成本都可能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

  1.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2.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3.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4.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5.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6.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7.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8.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查看或添加留言

记录梦境 - 冷

· 阅读需 2 分钟

    上午工作时,不经意间线右侧的窗外望了一下,一部手臂长长的吊车映入眼帘。这让我突然想起的昨晚的梦,梦中也有一部吊车。我看着它晃来晃去,突然就坍塌了。关于这个梦就只能想起这么一点了。

    昨晚我还是只盖了一条毛毯,但是天气已经明显比前几天转凉了,所以昨晚的梦中我也被冻的瑟瑟发抖。我梦见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旁边一个人穿了件毛衣,看见我还是穿的短袖T桖,就问我冷不冷。我于是打着哆嗦说:“我也没想到,咋就突然来寒流了呢?”。

    别人写日记,都是记录白天发生的事;我是专门写梦记。

查看或添加留言

人的脑袋还是很结实的

· 阅读需 1 分钟

    昨晚和同事一起打羽毛球,是双打。我同伙拼劲全力一记扣杀,结果直接把球拍拍到了我的前额上。他的球拍当场断裂,而我的头也出了点血。

    虽然头上肿起一个大包,却也没影响我工作。我现在摸着我的脑袋想,我的头骨还真结实啊,否则裂开的就不是球拍,而是我的脑袋了。赶紧吃点钙片,骨头结实是很重要的 :)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