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决定命运的高考

· 阅读需 5 分钟

这个月是中国高考的月份。高考对于我来说已经非常遥远了,很多年没有关心了,尽管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高考极其重要,堪称决定命运的时刻。现在的高考,其意义可能已经无法与当年相比。不过随着儿子年龄渐长,我又开始关注起高考。我同龄人中很多人的孩子都已经进入大学了,我也不得不思考儿子的未来。

如果将社会划分为两个阶级,那便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血缘。我不否认确实有人白手起家进入上流社会,也有上层家庭家道中落,但这样的比例实在太小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阶级在出生时就已经确定。无产阶级若再细分,可将其中收入较高的一群人归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仅衣食无忧,还能经常休假、购买奢侈品,甚至培养一些既烧钱又耗时的兴趣爱好,如摄影、旅游等。他们的生活质量其实相当不错。但本质上,他们与低收入者同属无产阶级,彼此间并无太深的护城河。中产与下层之间的转换相当频繁。中产向上发展极难,向下跌落却很容易,这可能就是”中产焦虑”的本质所在吧。

在我老爸上大学的年代,每年大学毕业生仅有几万人。等到我上大学的年代,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也不过数十万,与国家人口相比仍然是个相当小的数字。那时候,进入一所正经大学,基本可以保证毕业后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跨入中产阶级行列。当时,区分中产与下层,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就是这一纸文凭。穷人孩子,一旦高考成功,即可跻身中产;中产子弟,如果高考失败,再失去父母的支持则会跌落下层。

我中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人生规划,也完全意识不到高考对于改变命运的决定性意义。如果当时能有现在的认知水平,我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大不相同。当然,现在高考的意义可能又有所不同了。如今年轻人的人口数量巨减,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却已是超千万的量级。社会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的中产职位,仅凭大学文凭已无法保证一个人进入中产阶级了。年轻人想找个好工作,越来越依赖大学之外的资源,比如父母的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等。

备注:划定有产与无产,要以一个家庭的实际可支配的财产为准,而非名义上的所有权。比如,有的地方号称人民拥有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但实际上无一处土地供人民自由使用;声称领袖没有任何私产,却可任意操控国家的所有资源。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三体》观后感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我看了电视剧版的《三体》。多年之前,我也读过小说原著。当时觉得小说的第一部还不错。我对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部分情有独钟,而对幻想部分则兴趣较小。《三体》第一部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很多内容设计还是有科学理论支持的。然而,到了第三部,故事情节已经彻底放飞,因此读到第三部开头我便放弃了。至今,对于原著第一部中的一些情节还有模糊的印象,后两部则完全没印象了。

随着最近接连看了腾讯和网飞两个版本的电视剧,我想基于电视剧说一下我对其中一些不合理设定的看法。

首先,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设定三体人思维透明,不懂得欺骗。欺骗是生物演化的必然产物,《自私的基因》一书把生物间博弈的模型简化为三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骗子”。很难想象在进化中胜出的智慧物种不懂得欺骗。当然,作为小说,可以假设这一点。然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小说前后的设定矛盾。比如,思维透明的三体人也可以有个体背叛组织;不懂得欺骗的三体人在对付人类时,首先想到的却是让智子去欺骗人类。

其次,作为曾经在工业测量领域工作的程序员,我对于剧情中在这些领域的设定特别敏感。实际上,三体人不需要等待地球的回答就可以定位地球(包括方向和距离)。我们对一般星体的定位精度较低,是因为星体发出的是无规律噪音信号,没有时间信息可以利用。但对于有规律的通信信号,可以通过时差在接收到的同时进行定位的。或许有人认为星际信号传递误差会很大,但据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这种定位非常精准。宇宙中,因为恒星分布稀疏,定位精度达到 10%(即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一位)就足够了。举个例子,比邻星距离我们4光年,测得信号源距离我们2光年或6光年,都可以确定信号来源就是比邻星。实际上,以人类的科技水平都可以轻松实现小数点后10位以上的测量精度。比如,目前测量光速的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秒的级别,测量地月距离也可以实时动态地达到毫米级别。这些测量难度比定位比邻星发来的信号要难得多。

另一个不合理设定是把个人当做逻辑门的人肉计算机。逻辑门必须由机械或电路构成,而不是人体,这是有其底层原因的。即便人能一秒举牌十万次也不能改变其底层逻辑。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思维过程很可能还涉及量子效应。但我们就大幅简化一下吧,把大脑当成一个由十亿个逻辑门构成的复杂机器,那么如果这些逻辑门最后只能当一个逻辑门使用,它不仅白长了,反而因为额外的开销,远不如直接用机械逻辑门进行运算高效。这就是人肉计算机低效的本质原因。扩展来说,当年总有人提倡我们做革命的螺丝钉,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种底层安心做螺丝钉的社会或许稳定,但却极其低效,一旦遇到竞争便会失败。只有把人当“人”而不是零件的社会才有竞争力,才会取得最终胜利。

查看或添加留言

童年

· 阅读需 2 分钟

儿子最近写了一篇作文,比较了他的童年生活和我的童年生活。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学校里我也写过类似的作文。那时候写作文要有一个“正能量”的主题,要体现国家的进步。但无论怎么说,我的童年与父母的童年相比,都无疑是幸福的,毕竟他们的童年是经历过饥荒和动乱的。而这些灾难对我来说,就只是书本中记载的文字了。

然而,与儿子的童年一比,我的童年就显得非常贫瘠了:吃的只有粗茶淡饭、娱乐只有一台收音机。那时后,一把小提琴、一双冰鞋,都是我无法触及的梦想。如今,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孩子的任何合理愿望,似乎都可以轻易实现。他想要探索的领域,无论是艺术、体育还是科学,我和老婆都会不遗余力的提供装备、聘请教练。现在唯一缺乏的却是孩子的学习欲望。看着儿子的状态,我难免会有些担忧:等他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那时候他的生活水品会不会更上一层?还是反而会倒退呢?

查看或添加留言

AI 音乐创作

· 阅读需 2 分钟

最近这两年 AI 在文字和图像创作方面被讨论的非常多,相对来说,对于音乐的创作热度小一些。音乐包含的信息量远少于图像,AI 创作音乐会更轻松。实际上,网上能找到很多 AI 音乐创作的应用,就连贝多芬未完成的乐章都已经被 AI 续写好了。我自己尝试过几个网站,生成的音乐、歌曲算不上经验吧,但确实不难听,个人觉得超过了人类作曲家的平均水平。

但是音乐创作很难用来评价一个 AI 模型的好坏,因为它实在是太主观了,不容易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文字或是图形创作都可以设立一些客观标准,比如,一些问题是有固定答案的、图像必须符合真实事物的构造。但音乐客观标准太不明确了,很多人觉得好听的音乐,在另一些人耳中都是噪音。

查看或添加留言

终于把整本书都翻译成了英文

· 阅读需 3 分钟

原计划是每翻译一段,就立即进行人工修正。然而,我后来发现人工校对实在是太耗时了。由于我的闲暇时间有限,若要认真地逐字逐句进行修改,估计整个过程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因此,我决定暂时跳过人工校对这一步,先使用机器将其全部翻译成英文,日后再逐步进行优化。

我主要采用了 ChatGPT 进行翻译工作,并且也试验了其他几种大型语言模型。经过比对,ChatGPT 的翻译效果是最佳的。尽管如此,ChatGPT 也并不完美:阅读几行后,仍然能发现其翻译的内容与真人撰写的有所不同。它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包括错误地翻译了一些专有名词,例如,LabVIEW 中的许多术语,比如 tool palette 等都被错误翻译了;此外,其用词偏好和写作风格也与真人不同。比如,“instrumental” 这个单词在平常几乎不会使用,但在 ChatGPT 的翻译中却频繁出现。我推测,这可能是因为 LabVIEW 与 “instrument” 高度相关,而 “instrument” 又与 “instrumental” 有关联,所以模型可能误以为 LabVIEW 相关文章就应当多使用 “instrumental”。

但无论如何,ChatGPT 的翻译效果已经远超以往所有的专业翻译模型。在大型语言模型兴起之前,谷歌翻译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翻译工具,即便如此,其翻译内容仍然基本无法直接使用。现在,ChatGPT 已经可以当作一个相当靠谱的翻译工具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

炒股经历

· 阅读需 10 分钟

最近在群里看到很多人关于中国股市大跌的小视频。我于是查了一下上证指数,好像也没跌多少嘛,才跌了几百点而已。要知道,上证指数最高点是在 6124 点,这次大跌之前,指数也只有三千多点,可想而知,上证历史上是有过几千点的大跌的。不同的是,现在是自媒体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喜欢用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吸引眼球。

既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我也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炒股历史,记录下来。

我是在大约 2000 年的时候开始进入股市的。那时候刚步入职场,收入还行。单身的我没有什么开销,很快就积攒了一笔小钱。我就想,如果将这笔钱用于投资,或许会产生额外的收入。

当时,身边的同事们都在热议炒股,我也决定尝试一下。恰好,我工作的地点极其方便炒股。我们的办公室位于一座高层写字楼内,一楼有两家银行,二楼是一家证券公司。当时,证券交易刚刚开通了网络交易功能,我甚至不用离开办工桌就能完成买卖操作。但是,转账功能还无法在网上进行。于是我就会趁工作间隙溜到一楼银行取了钱,再跑到二楼证券公司存入,然后购买股票。

最初对股票完全不懂,买啥呢,那就听专家的吧。我阅读了众多网站、论坛上专家们的意见,精心挑选了几只股票。然而,不幸的是,我重仓的那只股票,自从买入后便一蹶不振,经过漫长的阴跌之后,最终退市,让我血本无归。在这支股票上亏损的一万块钱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算是笔“巨款”了。我以极其惨重的代价学到了股市中的第一课。总结经历,有两点教训:

首先,一定要跑得快,切勿心存侥幸。我调整了自己的期望,也不求赚大钱了,只要别亏就好。所以可以踏空,但不能被套,有任何风吹草动一定要先跑掉。

其次,我逐渐意识到中国股市不是用来投资的,这就是个庄家开的赌场。市面上看到的任何消息、数据都可能是庄家故意给你看的,不可轻信。

在第一次投资失败后,我改变了策略。我卖掉了个股,转而买入基金。面对海量真真假假的各种信息,我实在是没有精力研究每只股票了。而那些历史业绩一直比较好的基金,再怎么说,也会比我们散户更了解内部消息的,还是交给他们来选股吧。就这样,我陆陆续续把攒的钱投入了几个业绩不错的基金里。

到 2007 年,股市突然开始起飞,我基金账户里的资产也跟着水涨船高。然而这时我却开始有些恐慌了,就怕它突然跌回原型。

一天在街上闲逛时候,看到一个地摊在卖书,就随手拿了一本股票相关的书。这本书其实没有什么影响力,以至于我完全不记得书名了,但我至今对书中的两段内容记忆犹新。第一段是它虚构了一个庄家炒作股票的案例。大致的内容是说某化肥公司,突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具有治疗癌症的特效。然后开始专家论证、实验一期、二期、三期,不断放出各种好消息。于是股价飞涨,韭菜被引诱入局,庄家则趁机出货。最后自然是其对癌症毫无疗效,股价打回原形。我当时反正不想买个股了,这个故事也就当笑话看了。谁知道几年之后,有个朋友极力向我推荐一支啤酒厂的股票,说是他们发现酿酒的某个产物可以用作乙肝疫苗,等疫苗上市,股价必然大涨。当时我就想,这股市还真是个笑话啊。

我还记得的第二段内容,介绍了如何打新股,同时计算了打新股的收益。打新股收益不算很高,但在当时风险极低。于是,我就清空了所有基金,专门打新股。牛市期间,再加上当时创业板刚刚开启,新股发行极其密集,资金基本不会闲置。当时新股普遍受到追捧,打新股的收益远超了我的预期。不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躲过了后续的大跌。2007 年底,股市突然掉头向下,所幸我没有任何持仓,躲过一劫。

熊市来临,新股上市被暂停,反正我也没钱打新股了。那年我结了婚,于是把钱都取出来买了房。因为没有贷款,之后很快又逐渐攒了一些存款。等股市跌的差不多了,我又开始陆陆续续买入基金。这时候都不需要转钱到证券公司了,在网上银行就可以直接购买开放式基金。

2012 年,我搬家到了美国,但当时大部分的资金仍然还是在国内基金账户里。到 2015 年的时候,股市再次起飞,俨然就是 2007 年的翻版。我也摩拳擦掌,准备再赚一笔,于是那段时间经常关注股市走向和账户的市值。老婆每次检查我的账户,就会说:已经赚了不少了,你赶紧都卖了吧。而我也总会说,再等等。我本来预期它的走势会跟 2007 年比较像,涨上一年左右,创下新高。可惜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这次才涨了半年就开始掉头了。幸好我还记得之前的教训,立刻卖光所有基金,算是保住了胜利果实。

这次股市大跌之后,因为又要买房,我就把大部分的钱都转到了美国。当时国内对于换汇是非常宽松的,甚至都不需要去银行柜台,直接在网上银行操作就行。唯一的限制是每人每年5万美金的限额,但这不难,也没多少钱,找几个亲戚帮下忙就都换好了。国内的银行账户依然留了个零头,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在股市企稳后,还是买成了基金。

后来再攒的钱都投入了美国股市,也就没再关注中国的股市了。但我平时还是一直留意中国的新闻的。去年某一天,突然在新闻里看到政府要加强证券交易的监管,打击恶意做空。读到这里,我想了想,虽然持仓的基金没几个钱,也还是全都卖了吧。

查看或添加留言

程序员的未来

· 阅读需 5 分钟

ChatGPT 出来之后,就不得不考虑一下程序员的未来前景了。我自己已经老了,是不可能转行了,主要是考虑儿子的将来学什么专业。

回看编程语言的历史,无疑是朝着方便人类使用的方向发展的。从最开始的纸带打孔,到汇编语言,再到高级语言,越来越“容易”了。即便是高级语言,这些年流行的 Python 也比二十年前流行的 C++ 要容易使用太多了。在不远的将来,在大多数领域,人们可能不再需要编程了。有什么要求,直接用人话告诉计算机即可。

通向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在于让计算机完全理解自然语言。最近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扫清了这一障碍。淘汰编程语言指日可待了。当然,程序员这个行业不会完全消失。仍然会有少量的底层开发岗位需要职业程序员。考虑到需求量的降低,而这些年又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专业人才,到时候恐怕程序员会非常难找工作。

其实,就算人工智能发展的没这么快,我可能也不会建议儿子将来选择计算机软件作为专业方向。必须承认,过去二十年,软件工程师一直是收入比较高的行业,我也沾了光。但我觉得这种高收入并不能长时间维系,之前的高收入纯粹是由于各个行业都需要信息化,程序员需求量巨大,而培养程序员的速度暂时落后与需求。最近这几年,软件人才的培养速度飞快增长,很快就要把需求缺口填满了。将来这个行业的收入将不会与其它工程师有太大差别了。

除了收入还可以之外,软件工程师还真不是个特别好的行业。它有两点是我非常不喜欢的。

首先,软件工程师通常不会直接与终端客户有交流沟通。大多数程序员平时都只会与其它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团队成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水平如何,客户无从得知。换句话说,软件工程师的水平高低不是那么直观的,很多时候,他们的业绩好坏,全在于领导的印象。像医生,健身教练等,都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如果他们的水平真的非常高,服务特别好,那么是可以在跳槽或自己创业的时候带走客户的。但程序员就别想了,程序员技术再好也很难创业成功,倒是销售人员更容易创业成功。

其次,软件行业经验贬值的太快了。很多技术活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比如财会、机械设计之类的。但在软件领域,那些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专研的技术,几年之后很可能就都变得一钱不值了。同时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就时时刻刻都担心自己被淘汰,总是精神紧张。当然了,乐观的人也可以把这视为一种行业门槛:只有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适合做软件工程师。

查看或添加留言

使用大语言模型翻译书籍

· 阅读需 3 分钟

最近开始大语言模型把 LabVIEW 书翻译成英语:https://lv.qizhen.xyz/en/

我是一章一章的翻译的。一般,每一章要过两遍。第一遍先用大语言模型中翻英。但机器翻译往往难以摆脱中文的句式结构,导致英文表达显得生硬。所以还要再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改写,确保语句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最后产生的英语文本我会检查一遍,确保没有错误,也同时学习学习英语。

如果没有大语言模型的帮助,我是不敢想象自己把文章翻译成英语的。大模型生成的英语文章可能依然赶不上真人写出来的文章,但它已经比我的英语好太多了,不但能保证语法正确,用词也比我丰富的多。之前从来没预料到,在写作方面,计算机这么快就赶上真人了。

现在翻译 LabVIEW 书籍最麻烦的是如何把插图中的中文翻译成英语。我只好暂时先不管了,留到以后有空再说。

大语言模型在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比如,编程面试。我们公司现在的招聘面试全部是视频面试,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吧。这在之前还好,可是自从有了 ChatGPT 等工具,明显就可以感觉应聘者编程能力普遍大幅提高。有些粗人,面试的时候,敲一行代码,就歪头看两眼,再写一行代码。你也不能说人家一定是在作弊,人家可能就是这种编程习惯。ChatGPT 不仅仅会写代码,解释代码也很在行。我也没有什么十分完美的方案来应对这些新问题,只希望公司能恢复现场面试吧。

查看或添加留言

大语言模型帮助写书

· 阅读需 3 分钟

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写一本 Python 编程书了 https://py.qizhen.xyz/

除了为了学习 Python 语言本身,也是为了深入体验大语言模型为学习和写作带来的新机遇。总体感觉就是大语言模型真牛。在它的帮助下,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让这本书答题成型,虽然还有很多问题,内容也不完整。但是如果没有大语言模型的帮助,写作到达到同样的程度,至少需要多花费二到三倍的时间。

大语言模型极大地加快了我完成本书的进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如果过去三个月的劳动现在仅需一个月即可完成,那么这项工作的价值也可能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甚至可能更低。以后,单从对读者的价值来说,可能再也没有写作这类书的必要了:看书还不如直接去问大语言模型。

就目前来说,我写 LabVIEW 的书相对价值还高一点,虽然 LabVIEW 的使用者非常少,但是大语言模型还无法产生高质量的 LabVIEW 编程资料。所以看我的书还有一些价值。

大语言模型最牛的地方不在于处理编程语言,而在于处理自然语言。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自从有了大型语言模型之后,无论我写什么,我总是先让它帮我进行修改。它不仅能纠正我语言中的错误,还能帮我润色文章,达到我自己无法企及的水平。所以,我正考虑将我之前写的 LabVIEW 教程翻译成英文。之前一直没有下决心开始这个项目,主要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自信,但现在,我已经充满信心了(其实是对大语言模型充满信心)。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