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独行月球》

· 阅读需 5 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忙于工作,鲜有闲暇光顾影院。今日得空,便补上了这部早有耳闻的《独行月球》。观影之后,心情颇为复杂,影片整体表现平平,并未达到我的预期。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巧合:跟影片中的男主角一样,我的保险也是在齐齐哈尔上的。

提到沈腾和马丽这对喜剧搭档,他们的巅峰之作无疑是《夏洛特烦恼》。据说,在将其搬上大银幕之前,他们已经在话剧舞台上倾情演绎过无数次,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力求达到完美。或许正是因为倾注了如此巨大的心血,他们似乎很难再有动力在另一部作品中投入同样的精力。相比之下,《独行月球》在喜剧效果上就显得逊色不少,笑点较为平淡,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我看来,《独行月球》的失利,部分原因在于其故事背景的设定。幽默的产生往往需要贴近大众的生活,引发观众的共情。而将故事的主场景设置在遥远的月球上,本身就与普通观众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难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更何况,影片还将主角与其他人为地分隔开来,使其长时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这进一步削弱了喜剧的感染力。此外,马丽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冷静严肃的指挥官,这一角色设定也限制了她喜剧天赋的发挥,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展现幽默的余地。

影片结尾高潮部分的“炸小行星”情节更是让我感到失望。在许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桥段:一旦涉及到关键的炸药包,就必然无法通过远程遥控引爆,而必须由主角或配角亲赴险境,手动引爆。我最早接触到这类情节还是在《董存瑞》的故事里,初次接触时确实深受震撼,感动不已。然而,再经典的情节,重复使用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样的“炸”小行星,早在几十年前的好莱坞大片中就屡见不鲜,之后的电影更是变本加厉,从炸地心、炸外星飞船,到炸火山、炸月亮……类似的桥段层出不穷,令人审美疲劳。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如此老套的梗呢?这不仅显得缺乏创意,也难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总而言之,《独行月球》作为一部喜剧片,其喜剧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部科幻片,其科幻设定和情节也缺乏新意。影片虽然在特效制作上有所投入,但却未能掩盖其在剧本和创意上的不足。或许,对于沈腾和马丽这对深受观众喜爱的黄金搭档而言,与其一味追求大场面,不如回归本真,选择更贴近生活、能触动观众内心的故事,让幽默与情感更加自然地融入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