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基因对人的影响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真在阅读一本非常厚的书: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预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读完。近来阅读的章节主要涉及进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其中一些研究结果与我之前的设想大相径庭,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记得之前读《魔鬼经济学》时,看到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更为密切?一是父母经常体罚孩子;二是孩子是领养的。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前者,认为父母的管教方式,尤其是体罚,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实际的调查结果却令人惊讶:在父母从不体罚或经常体罚的家庭中,孩子的学习表现都是良莠不齐,但两组家庭中平均成绩并无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被领养的孩子,无论他们是否知晓自己的身世,其平均学习成绩都明显低于原生家庭的孩子。

《魔鬼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是,基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远大于环境因素。被领养的孩子,其亲生父母的平均智商可能相对较低(否则,遗弃孩子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因此,这些孩子在遗传方面可能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表现。

坦白说,这个结论在情感上让我难以接受。我更倾向于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异并不大,后天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才是塑造人生的主要力量。我希望相信环境可以克服遗传带来的初始差异。

然而,我正在阅读的这本《心理学》中列举的一些研究结果,却与《魔鬼经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书中有一整章专门探讨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其中引用的研究数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书中重点介绍了一项针对同卵双生子(基因完全相同)和普通兄弟姐妹(基因部分相同)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总是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包括智商、人格、性情、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即使是自幼分离、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仍然令人难以置信。书中举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对出生后便被分开的双胞胎兄弟,一个由纳粹家庭抚养长大,另一个则被一个犹太家庭收养。七十多年后,他们重逢时,发现彼此的脾气、秉性、爱好等竟然极为相似,这有力地佐证了基因对个体特质的强大影响。

相比之下,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普通兄弟姐妹,即使生活环境完全相同,性格却可能截然不同。研究表明,普通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并不比随机抽取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差异更小。究其原因,并非父母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而是教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塑造的。

举例来说,父母以同样委婉的方式劝说两个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哥哥可能认为父母的劝说是出于关爱和体贴,而弟弟则可能将其解读为父母的专制和干涉。对父母行为的不同解读,会导致他们在同一环境下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或许正是教育的难点所在: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够适用于所有人。

与此相对照。有一对从小就被不同人家领养的同卵双生子兄弟,他们都非常爱干净,有轻度的洁癖。研究人员问哥哥,他为什么会比常人更注重整洁。哥哥说:“这很简单啊,我是受了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研究人员问了弟弟同样的问题,弟弟说:“我是受了我母亲的影响,因为我的母亲非常邋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