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8 篇博文 含有标签「读(观)后感」

查看所有标签

基因对人的影响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在读《心理学》这是一本非常厚的书,估计要读上一阵子。这几天读的章节是进化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里面列举了一些调查结果,和我曾经想像的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以前读《魔鬼经济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问题:
    孩子的学习和下面两个因素中的哪一个密切相关?一、父母经常体罚孩子;二、孩子是领养的。
    我当时觉得应该是第一个因素,而实际的调查结果,在父母从不或经常体罚孩子的家庭中,都有孩子学习好或不好。就平均成绩而言,这种两种家庭里的孩子们相差无几;而如果孩子是领养的,不论孩子自己是否知道,虽然他们当中也有优秀者,但他们的平均学习成绩却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有明显差距。《魔鬼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是,基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远大于环境的影响。被收养的孩子,他们的亲生父母平均智商比较低(否则也不至于遗弃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的遗传因素相对较差,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较差。
    从感情上说,这个结论是让我比较难以接受的。我宁愿相信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差距并不大,后天的环境影响才是塑造他们人生的主要因素,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本《心理学》上列举的一些调查结果,竟然与上面提到的问题不谋而合。其中专门有一章讨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稳中引用的调查结果完全不像我预期的那样。
    书中主要提及的实验是对同卵双生子(两个人的基因完全相同)和一般兄弟姐妹(基因有所不同)之间异同点的比较。同卵双生子的两个人总是非常相似的,包括他们的智商、人格、性情、喜好等等方面。即便是从小就分离,在不同环境相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书中的一个例子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刚出生就分开了,一个被纳粹分子抚养长大,一个被一户犹太人收养。70多年后重逢,发现两个人的脾气、秉性、爱好等等都极为相似。
    而一般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兄弟或姐妹,他们虽然生活的环境完全相同,但性格却可以完全相反。一般兄弟姐妹之间的差距,并不比随机抽取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差距更小。这是因为,父母并不能主导对孩子的影响;教养这一过程,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完成的。
    比如说,父母同样委婉的劝说两个孩子不要做一件事。哥哥也许觉得父母很和蔼,这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弟弟可能感觉完全相反,他会觉得父母很霸道,干涉自己的自由。对父母感觉的不同,会导致两人对在同一环境下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这也许正是教育的困难所在吧,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是对多有人都最优的。
    与此相对照。有一对从小就被不同人家领养的同卵双生子兄弟,他们都非常爱干净,有轻度的洁癖。研究人员问哥哥,他为什么会比常人更注重整洁。哥哥说:“这很简单啊,我是受了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研究人员问了弟弟同样的问题,弟弟说:“我是受了我母亲的影响,因为我的母亲非常邋遢。”

查看或添加留言

员工们的囚徒困境

· 阅读需 18 分钟

    几个月前看了一本 James Miller 写的《Game Theory at Work》,一直想写读后感的,可是一直没肯花时间。现在总算有心情写了。

    这本书看了之后收获相当大,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概念。比如说以前看电影《美丽心灵》,听说了纳什均衡这么个概念,可是一直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现在总算懂了。
    还有些现象生活中常见,却一直没有仔细全面对其思考过,现在看了书,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比如说逆向选择原理:追女生的时候,如果你猴急猴急得,那十有八九会失败;如果你若即若离的,那可能就要论到对方猴急了。找工作也是,如果你面试时,表现的特别向往这个公司,面试官就会怀疑你的能力;反过来,是公司死乞百赖非要你去,你就会后悔自己工资开低了。
    不过,博弈论中最著名的一条原理应当是囚徒困境,很多经济方面的书也会专门讲解这个原理。

囚徒困境

    先引用经济学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的《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的描述说明一下啥叫囚徒困境:

    警方有充足的证据证实邦妮(Bonnie)和克莱德(Clyde)犯有非法持有枪支的轻罪,如果这项罪名成立,他们将被判入狱1年。警方同时怀疑这两人犯有抢劫银行的重罪,但缺乏相应的铁证。于是警方将两人分别关在隔离的审讯室进行审讯。警方对嫌疑人进行了相同的讯问:“因非法持有枪支,现在就可以判你1年徒刑。如果你承认抢劫银行并指控你的同伙,你将被豁免诉讼并得到释放。你的同伙将因此坐牢20年。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罪行,因为我们不需要你的呈堂证词并省去审判的费用,你将被判8年徒刑。”(注意,美国法律允许犯罪嫌疑人主动承认控罪以换取较轻的刑罚。)
    邦妮和克莱德该怎么办呢?我们假设着两个罪犯都是自私和理性的。
    先考虑邦妮的决定。她是这样考虑的,“我不知道克莱德会怎样做。如果他保持沉默,我的最佳策略是坦白,这样我可以马上得到释放而不用坐1年的牢房。如果他坦白,我最好的策略还是坦白,我将坐牢8年而不用坐牢20年。因此,无论克莱德怎样做,我最好坦白。”
    克莱德也会有与邦妮同样的想法:无论邦尼怎么选择,坦白都是我最好的选择。因此两个罪犯都会坦白并揭发对方,一起在牢里呆上8年。如果他们两个都保持沉默,只要1年就会出去,但是理性的博弈使他们共同选择了对他们来说最坏的结局。

    囚徒困境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非常普遍。比如说一个小镇上有两家生产饮料的公司,如果他们两个都不做广告,那么他们平分市场,都会赚到一大笔利润。可是因为每家公司都会认为,做广告吸引客户使自己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家公司都会做广告。最后他们还是评分市场,但利润都交给了广告商,谁也没赚到钱。

摆脱囚徒困境

    当我们遇到相似的情形时,还是有可能从囚徒困境中摆脱出来的。签订协定就是最好的摆脱囚徒困境的方法。比如说两个小朋友干了坏事,被老师叫去之前通常会约定好,谁都不许出卖对方。这样老师就调查不出他们更多的不了记录,对两个人的惩罚都会比较轻。
    那么邦妮和克莱德可不可以在被抓之前先协商好,都不招供呢。当然可以,但是这种协商,并不会影响他们在被审讯的时候所做的决策。因为虽然有了协议,但邦妮还是不敢确信克莱德是否会出卖自己,并且不论克莱德是否被判协约,自己出卖克莱德肯定是有好处的。反过来克莱德是这么想的,所以到最后他俩还是会同时出卖对方。

    由此可见,仅仅签订协约是没用的——没有约束力的协议就是一张废纸。对违反协约的行为要有所惩罚,协约才能执行下去。两个小朋友不会出卖对方是因为如果这次我出卖了你,你下次就会反过来告我的状。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惩罚,迫使两个小朋友相互袒护。邦妮和克莱德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一起进监狱了,所以他们不用担心另一方以后会报复自己的叛徒行为。当然如果他们俩属于某个帮派那就不一样了,帮派通常会对叛徒做出严厉惩罚,比如灭其全家。所以帮派成员有时是会宁死不屈的。
    加入帮派毕竟还是特例,通常对于类似的多次博弈,对违约者最有效的惩罚就是,下一次对方也会违约。

    如果一个小镇政府有一个为期一年的采购计划,每个月采购一批饮料。如果小镇上的两家饮料公司的报价一致,那么政府就把订单一分为二。否则,政府会把更多的订单给报价低的那个公司。显然,这两家公司都报出同样的高价,才符合其利益。在这种多次博弈中,他们会联合起来出高价吗?如果会,那么在12次博弈中他们会合作几次呢?
    加入他们开始签订了合约,都报出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不过,显然最后一次他们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反正以后没有采购计划了,违约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如果是这样,倒数第二次也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不论怎样倒数第一次都是要违约的,那就不存在是否有惩罚的问题。所以倒推下来,一次合约都不用遵守。两家公司最后可能还是两败俱伤。

    只有博弈次数是无限的,或者双方都不确定博弈还要确定几次,这种摆脱囚徒困境的合约在有约束力。

让员工们陷入囚徒困境

    假如你是一个事业部门的经理,手下有七八个业务员。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拼命干活呢?看完了上面的文字,你一定已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他们陷入囚徒困境。一旦每个员工都觉得,拼命工作,无条件的加班加点是自己的最优选择,老板的日子就舒心了。
    让员工们陷入这种困境的方法很多。比如:
    威逼——安员工业绩给他们打分评级,告诉他们,得分最差的扣工资;
    利诱——得分最高的给奖金;
    煽风点火——对小王说:“小王啊,你知道我们公司要提拔一批新的管理人员,我是很看好你的。不过你看老张,都拖家带口的得了,最近还经常干到半夜,也在叫着劲呢。你现在没有家庭负担,可不能比他落后了,这样我也好在老板那给你说好话。”然后对老张说:“你看人家小王,天天工作到半夜,才毕业没多久,业绩已经有声有色了。你可是老员工了,如果成绩还比不上新来的,让我怎么向老板推荐你啊?”
    总之,这一套手段耍下来,如果运用得好,员工能都应该攀比着加班加点呢吧!

    也不一定!尤其是如果你接管的部门成立已久,员工们都非常熟悉有一定交情的时候,这套手段就不那么灵验了。工资是按月领的,员工们在进行的是无法预期次数的多次博弈。有理性的员工很快就会发现,听老板的话只会让自己更辛苦。渐渐的他们就会达成默契,从囚徒困境中摆脱出来: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能偷懒就偷懒。奖金轮流拿;拿了奖金的要大出血,安抚住其他没拿到奖金的。
    这时候,你会想到,找一个非理性的人来,扰乱员工们的默契。于是招聘一个任劳任怨,加班加点的蠢驴到办公室,如果别人不努力,每个月的奖金就都给蠢驴。但这样做,还是不见得有成效。因为其他员工会孤立蠢驴,作为对他的惩罚,这就大大增加了蠢驴的博弈成本。过不了多久,蠢驴就会发现,或者加入到其它同事的阵营里去;或者,到处树敌,得到的奖金还补偿不了损失,而且失去了大家的帮助,工作很难进行,奖金还是拿不了多久。于是呼,蠢驴进化成野牛、狐狸或者其他什么动物,囚徒困境还是没出现。
    让员工去跟不太容易与他们达成默契或合约的人博弈,就可以让他们在囚徒困境中多陷一会。比如,让员工以小组的方式相互竞赛,就比对个体的激励更有效一些。甚至可以让自己的部门和处在异地的同性质部门竞争,这样的两个部门人员因为没什在一起相处的机会,是很难达成协议的。

    我们一直讨论的都是在参与博弈的人都是理性(自私、对物质的追求先于对精神的追求)的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不过,人都会暂时丧失理智,或者不完全“理智”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做出利他的举动。传教、树立偶像、宣扬仇恨等等,都会让人失去博弈论中所定义的理性状态。有些管理者可能会希望被管理者是非理性的,这样就降低了控制了他们的难度,比如更容易让他们陷入囚徒困境。但实际上容易控制不等于容易管理。非理性人会做出不可预期的举动,大大增加管理成本。最好的管理方法,还是让所有人都保持理智,所有的事都按制度进行。

制定薪水的策略

    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工资有可能差距很大的。不过我们这里讨论一下,如何给同样一批员工定工资。
    以销售人员为例(销售人员的业绩好坏最容易评定,适合举例),一个业务部有那么七八个工作时间差不多的销售人员,如何给他们定工资呢?

    大家所有人工资全一样显然是不行的,咱么国家以前就这样。《经济学原理》第四条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没有了浮动的薪水做激励,大多数人都不会认真工作,企业的销售业绩也就不可能好到哪去。
    以相对业绩决定工资也不行。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诱使员工陷入囚徒困境的方法。员工会达成默契,使这种薪金方案失去激励作用。

    那就只剩下工资与绝对业绩相关的新近策略上了。理想状况当然是薪水与业绩百分之百挂钩,比如薪水就是你销售额的10%。你卖了1块钱,工资就是一毛;卖了100万,工资就是10万。这种策略也有缺点,就是员工的风险太大,人总是尽量回避风险的。
    如果有两家公司,一家说每月给你1万元,另一家说工资不定,可能一毛没有也可能一个月有10万。你会选择哪一家?想想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还要在这里看老板脸色,不去自己开公司就知道答案了。主要原因不是我们的水平比老板差,而是我们不愿意承担风险。尽管自己开公司收入可能会多几十几百倍,但是只要还存在开不了张的风险,就足以吓退我们了。
    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做销售的新人,他是不会轻易接受薪水与业绩百分之百挂钩这种方案的。所以大多公司可能还是才有这种方案:有一个基本工资,在基本工资之外,还有与销售额相关的提成。
    不过,对于有自信可以不会效益太差的老员工,薪水与业绩百分之百挂钩对他们的激励会更有效。这和开公司只要挺过一段时间,就不会愿意去给别人打工了原因是相同的。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不要怕,不要悔

· 阅读需 4 分钟

    今天老妈突然打电话来跟我讨论了一下股票,说最近股市形势很好啊。我老家那里算是祖国边疆了,连从来不接触股票的老妈都听说股市不错,可见过去一段时间的股市大涨影响之广,差不多能吸引进股市的人都已经被吸进去了吧?不过按照以往的规律,一般到了这个时候股市也就危险了。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炒股的智慧》。看过之后,非常欣赏作者的观点。当然我算欣赏的不是作者介绍的炒股技术,而是作者对待股票买卖、涨跌的心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
    第一:不要怕,不要悔。不仅是炒股,应该说对待人生中各种经历都应当这样。人要勇敢,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要敢于尝试。不是所有的尝试都会成功,尝试之后不论结果如何,不要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结果如何。
    第二:小偷的技术不在于偷,而在于逃;同样,炒股的技术不在于买,而在于卖。钱要落袋为安才算数的。

    关于炒股,我有过一次很深的教训。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大概不多,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一只真正退市股票-达尔曼,就是我当时买的那一只。这只股票最高时价格好像是四五十元的样子,我是在15元时买进的。我当时想这只股票好,已经跌了这么多了,因该不会再跌了。我不是经常关心股票的,等我过了几个月再去查看它的时候,它已经是6元钱一股了。我想,可不能就这么把它卖了,否则就亏大了,不如再等等看。又过了一段时间,它就跌到3元了。等他跌到1元以下的时候,我想:卖了它,也收不回几个钱了,不如留着,也许还有希望。总不至于这只股票变没了吧。结果还是没卖掉它。又过一段时间,我再去查看我的帐户,这只股票真的就不见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也许还不会下定决心去详细了解股票这东西。
    不过意识到自己根本没精力去跟踪股票,我现在已经不再炒股了。目前一般做一些像基金、打新股这类不太需要费心,风险又比较低的投资。

查看或添加留言

快乐的大脚

· 阅读需 2 分钟

    刚刚在我的电脑上看完了动画片《快乐的大脚》(Happy Feet)。没看之前我还没有听说过这部影片,所以在观看它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这是近期非常难得的一部能感动得的影片。强烈推荐给大家。

    这部影片有几个非常吸引人的特色:
    首先是它引人入胜应该数它的音乐了,音乐是这部影片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影片从头到尾机会没有间断过各种风情的歌曲和音乐。如果他是真人拍摄的就应该被归为音乐剧了。影片中每一首歌曲都很悦耳,不论是原创的还是改变的。我在看完电影之后还把它倒回去欣赏了多次,就是为了听听它的音乐。
    影片画面极其精美,影片展现的最多的是南极的壮美景观和可爱的企鹅们。这虽然是一部动画片,但它插入了大量真实拍摄的场景和人物。要不是影片中的企鹅又唱又跳,真的很难看出这是一部动画片。
    影片的主题是宣传环保的,这是真正能在情感上感动我的地方。

查看或添加留言

《满城尽带黄金甲》观后感

· 阅读需 2 分钟

    本来我这里登陆 live space 就慢,前一阵台湾地震搞得这个网站基本上不来了。所以好一阵都没更新 blog。

    上星期组里活动,去看了《黄金甲》。我的感觉,这部片虽然还远比不上好莱坞的大片好看,但比张艺谋的前两部大片已经好多了。至少在情节上比较符合逻辑,不像《英雄》和《十面埋伏》那么狗屁不通了。
    这部影片情节上的长进可能得益于它是改编自《雷雨》的。可能是巧合,前一段时间的《夜宴》也是把名著《哈姆雷特》挪到了五代十国那个年代。看来,如果现在的剧作者们实在编造不出什么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还不如先改编一下名著。

查看或添加留言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 阅读需 6 分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也是贪个小便宜。回家打开书一看,原来是盗版书,满篇都是错别字,好在还没达到影响理解内容的程度。看来小便宜不能占啊!

   《魔鬼经济学》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他和其它教材型的经济书相比,知识方面介绍得并不广泛,但娱乐性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比较差、人在什么环境下倾向于撒谎、3K党是如何组织的、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
    虽然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所有的话题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已: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来未曾想到过的。

    在这本书讨论的众多话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关于黑帮成员是如何分赃的那一段。我是一个俗人,所以一看见和收入、分配相关的内容就格外兴奋,记忆力也仿佛好一些:)。下面,就以讨论影响某个人的工资水平的因素,来作为这本《魔鬼经济学》的读后感吧。当然我们讨论的将是在美国的情况,这比讨论中国现状来得安全。
    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首先与他从事的行业有关,不同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男怕入错行”这一说。
    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职位数量少,求职的人多,工资就低;否则就高,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深入一点分析,有四个因素(这四条是《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让人产生的不快感、以及市场对这个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用这四点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妓女的平均收入比程序员还高(《魔鬼经济学》上给出的例子是建筑师,不过程序员更贴近我的生活啦):①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去当妓女,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较少;②妓女的技能是要在非常具体的环境当中才能磨炼出来;③妓女所从事的工作让她们感到很不愉快,这份工作有潜在的威胁,并且她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获得幸福家庭的机会;④想找妓女的服务的人远远多于想找程序员服务的人。以上几点就导致了相对于程序员来说妓女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因而妓女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较高。(美国情况,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
    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垄断存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都被一个叫做“工会”组织所垄断。雇主必须同工会协商讨论工资的高低。而全国只有一家工会,是绝对的垄断机构,可以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因此,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服务的工会,就能大大提高工资水平。

    同一个行业内,个体之间也存在工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个人的业务水平不同,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同,所以想要提高收入,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还有一个因素,是由于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不同引起的。这一点是我在读《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价格歧视一段时突然领悟的。

查看或添加留言

《百家讲坛》苏轼

· 阅读需 8 分钟

    到昨天,《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专题刚好讲完。《百家讲坛》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之一,不过,从我开始收看它起,它的主体几乎都是历史题材的,可能是历史人物和故事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吧。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系列讲座是《明亡清兴60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袁崇焕是一个我比较钦佩的历史人物。只可惜这个主题是断断续续播出的,中间插了一些其它话题,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播完。

    这辑苏轼系列讲得也蛮不错的。以前我只知道苏轼是大文豪。我非常喜欢他的词,但对他的生平几乎毫无了解。听了这几期讲座,才知道他的人生竟是如此坎坷。不过,细想想也是,不经历一些这样的人生起伏,哪可能写得出那么多可以流传千古的字句呢?
    上高中的阶段,是我最喜欢诗词的时候:原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却突然感悟到了那些词句中的美丽,于是差不多背诵了所有最著名的古诗词。到了大学,学的是工科,再就很少接触到诗了。现在,业余时间读的书不是计算机方面的,就是经济类的,管理类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就很少读了。看来,我似乎是个没太多情趣的人,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些诗句能够引起我的共鸣的。这也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了吧。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前两天躺在床上,又听到了曾经如此熟悉的句子。以前,一直以为这首词是有关爱情的,专为失恋人士而做。但时隔多年,再次听到它,感受已经完全不同了。也许是因为年岁增长了,经历丰富了,我觉得越来越可以体会到苏轼这首词的意境了。毕竟,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过耳顺之年,又刚刚被贬至南疆。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多的应该是在感叹人生短暂,激励自己不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要保持乐观,随遇而安。我最近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本书,刚好读到“人类的终极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即便在最最最恶劣的环境下,人也可以选择不要痛苦,让心情不再受制于别人给的待遇。两篇文章时隔千年,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觉得我自己总的来说算是一个乐观的人吧,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偶尔还会尝试着超越自己。我也算比较随遇而安吧,什么样的饭菜都吃得下,多破烂的屋子也可以住得惯。
    不过,有的时候我也会显示出悲观的一面,尤其要对生活状态做改变的时候,还是有些畏首畏尾,犹豫不决。保持乐观豁达的情怀,说说容易,做起来还真难啊。


纪念一下苏轼: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查看或添加留言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 阅读需 10 分钟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查看或添加留言

《管理自己》读后感

· 阅读需 6 分钟

    这篇《管理自己》是我在《商业评论》期刊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它节选自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

    以前我对彼得•德鲁克的了解是,他是一位写书高手。有一次我逛书店,发现在经管类书籍区,有整个一个书架上的书都是他写的。这么多的书我是没兴趣去看的,因为有一位浏览过他的书的同事讲过,他的书籍太深奥了,看不懂。也许像我这样没有多少管理经验的人,并不适合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他的书,但是阅读这样一篇短文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况且这篇《管理自己》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是《管理自己》前言中的一句话吸引我读完了它的全文。它写道:“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只有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尽管很多企业都宣传自己如何以人为本,如何关心自己员工的成长,但真正能对一个人的前途负责的,只有他自己。如果你所在的企业不错,你在有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企业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帮助。但无论如何,自己今后的道路要自己决定自己走,企业不可能替你考虑安排妥当的。

    我刚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实际上并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几年以后如何如何。但是到了现在,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危机感也越来越强了。
    我现在已经开始认真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了,但是至今还不能下定决心,对是否应该朝一个方向去努力还在犹豫。因为可以预料到,我今后几年还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就同时考虑了几条道路。当然有些想法现在还无法公开。

    有两个职业选择是我自己也一直下不了决心的:将来是从事技术,还是从事管理。
    如果单纯从自身的优势考虑,我应当做技术。比如按照《管理自己》中的几个问题来考虑:
    我的长处是什么? 有耐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强、不轻易放弃,比较善于听取别人的想法,善于思考,好奇。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 听者型。
    我如何学习? 自己试验、研究、推理,不善记忆、不喜欢重复已经知道的东西。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这点我自己很清楚,尽管没有写在这里。
    我属于何处? 这正是我在考虑和犹豫不决的问题。
    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我希望可以创造发明出一些对社会对大众有益的东西。

    看了这么一堆答案,我有什么理由不做技术呢?唯一让我担心的就是现在所处的工作环境,从事技术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从事管理。
从事技术工作,相对来说,两极分化大一些:要么是工程师,在技术行业最底层做苦力;要么是某一领域专家,吃香喝辣。如果我不能做到专家,就只能当苦力,可供选择的中间层次并不多。管理人员就不一样了,高管不好做,基层干部还是比较容易熬到的,运气稍好一点,就可以到中层了。
    我是在外企工作的,外企到中国开研发部历史还不长,真正的核心技术挪到中国的并不多。如果一直接触不到核心技术,想成为专家也很难。
    狭隘意义上的技术并不是每个人所必须的,不成为专家,也有很多其它方法让自己生活过的很好。但管理知识是必须的,每个人至少要学会管理一个人,就是自己,否则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反正管理知识是一定要学的,还不如专心学管理。

查看或添加留言

昨天看了《夜宴》

· 阅读需 2 分钟

    我看之前,根本不知道故事情节。但网上对它的评论级差,不过我看了之后觉得还行,比评论的好。

    这部片还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的:武士的服饰很威武;章子怡在这部戏的打扮比以前漂亮;张靓颖的结尾曲唱得很好听。

    让我不满意的地方是:武打动作太差了,既不实用也不美观;太过血腥和暴力;开始几个蒙面艺人被杀的时候还在摆造型,他们全部都是神经病?厉帝莫名其妙就自杀了,不符合一个弑兄篡位者的逻辑;皇后最后被杀设计的不好,有悬念是可以的,但是按正常推理,皇后不会是被这部戏中的主要角色杀死的,这样的悬念就没有意思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