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8 篇博文 含有标签「浮生若梦」

查看所有标签

在考虑自己建一个博客网站

· 阅读需 2 分钟

Wordpress 免费版的功能好多限制,还会插广告,中国也没法访问。如果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建一个博客,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了。

不过以前没干过。要从头开始研究,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真的做好。

我想了下,我理想的博客网站至少应该:

  • 任何人都能访问到。
  • 任何人都可以留言回复,包括匿名的。
  • 没有敏感词限制。

最好还可以:

  • 界面简明干净
  • 使用方便
  • 免费

这些需求好像还真不太容易同时实现啊。

2021-12-01 更新:

前几天在自己家里的电脑上装了一个Wordpress,测试了几天,挺好用的。可是到最后一步,搬家的时候,又犹豫了,不想搬家了。我写博客主要还是为了给自己看,帮助回忆过去,跟日记也差不多。看的人少也不是啥问题。原本是因为我有些技术文章很想跟别人分享的,现在发现GitHub Pages发布电子书非常好用,所以,我打算就不要自己建博客网站了,继续用现在的博客写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能做成系列的技术文章则放到GitHub上去跟人分享。

查看或添加留言

很久没写博客了

· 阅读需 4 分钟

今天突然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更新过这里的内容了。其实,我也还是偶尔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的,只是这些文字从未公开过。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自从有了儿子,原本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几乎都被他占满了。想要静下心来做些自己的事情,比如写文章,变得越来越难。

其次,能写的题材也减少了。家庭生活方面,随着儿子逐渐长大,也该保护他的隐私了,不能写太多了。而工作、技术方面,自从离开 NI 公司后,我从事的工作项目领域也相对狭窄,尽管有一些心得,但似乎都不是广泛吸引人的话题。就算写出来,可能也不会有太多读者关注。

最关键的一点是,博客的读者减少了。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没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二是国内外的互联网逐渐分隔,让我失去了很多原本的读者。记得我出国前曾在新浪备份过我的博客,但现在居然无法登录了,因为没有国内的手机号。而其他一些国内网站也因为类似的问题无法访问或者无法发言。在国内则,无法访问 Worldpress (我搭建博客的网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文字还能有多少人看到。

然而,今天再次登录博客,发现仍然还有读者在关注我,心里不禁涌上一阵激动!竟然还有人记得我,真是太意外了!有读者提到了一些关于 LabVIEW 的问题,但非常抱歉的是,现如今我已经无法为大家提供帮助了。离开 NI 公司已经快十年,虽然这几年我依然在做程序员,但与测试和自动化控制这一领域的联系已经越来越远。再加上这些年 LabVIEW 的变化也很大,很多知识点早已遗忘。所以,我已经不敢再冒充 LabVIEW 专家了。

不过,最近得知一个好消息:LabVIEW 竟然推出了免费的社区版!这对于我这种纯粹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拾兴趣的好机会。或许可以再次在这个领域中玩耍,重温曾经的热情。希望未来有机会与大家重新分享一些心得,或许还能一起探索 LabVIEW 的更多可能性。

查看或添加留言

打牌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和同事打了几次扑克牌。我有好久没碰过扑克牌了,小时候倒是经常和亲戚朋友们一起玩。大学的时候,寝室里几个同学特别爱打牌,但因为我牌技太差,跟他们不是一个级别,他们都不愿意带我玩。现在和同事们凑一块儿打牌,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菜,反而玩得挺开心。最近的打牌活动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如果好好利用的话,打牌其实是个不错的益智游戏。我觉得可以教儿子玩玩看。

棋牌游戏经常被相提并论。但下棋给人感觉要文雅一些,正规比赛也比牌类多得多。说到孩子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下棋而不是打牌。这可能是因为打牌包括麻将在内,运气(不算作弊的话)占了很大部分,不太好直观判断一个人的水平高低。而大多数棋类正好相反,运气成分少,主要看技术。不过牌类游戏这种参杂了随机因素的个特点也有它的好处,比如新手偶尔也能赢,玩起来更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打牌比下棋更普及的原因。当然,要是纯靠运气,像掷骰子比大小这种,要不是赌点什么估计就没人爱玩了。

说实话,不管是哪种棋牌,我都没认真学过,但和身边同样的业余爱好者比赛时,下棋我基本都能赢;打牌却总是输多赢少。我大概更适合下棋,因为我喜欢琢磨技术问题,遇到那种能有确定结果的事情,我往往可比别人想得更深更广。这恰好是下棋需要的。

打牌所需的技能与下棋截然不同。首先,打牌要求记性好。大多数棋类游戏里,所有东西都摆在明面上,所以之前下了什么不重要,棋手只要看着眼前的局面往后推算就行。但打牌通常有些牌是藏着的,必须通过已经出过的牌来猜测。我记性特别差,这就直接限制了我的水平。我顶多能记住几张最重要的牌出没出。大学寝室那几位同学,是会把每一轮谁出了什么牌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也难怪他们嫌弃我,不愿意跟我玩。

即便能够记住所有出过得牌,也还是总有不能确定的牌。打牌用到的是概率计算和博弈。何时该破釜沉舟,何时该稳扎稳打?这些恰好都是我的短板。还有更重要的是察言观色:对手是否在故弄玄虚?同伙是否需要援手?这些也都是我的弱项。下棋时,几乎可以忽略运气因素,与其指望对手失误,不如自己运筹帷幄。打牌则不然,若是演技精湛,完全可以诱使对手误判,让他们掉落你设下的陷阱。这些,依然是我难以驾驭的领域。

以前我更喜欢找人下棋消磨时间,毕竟是自己擅长的嘛。但是现在年纪大了,重新审视这些游戏,才发现打牌反而更像是人生。一个人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投胎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凭借后天努力,跨越阶级的鸿沟。当然,这并非说后天的学习工作无足轻重,它们依然能在既定条件下改善处境。打牌亦是如此,胜负多半在发牌时已见分晓了。一个人,沉着应对,把一手烂牌发挥到极致,则恰似一个人积极面对人生低谷。游戏中可能遇到神队友,也可能碰上猪队友。人生亦然,身边际遇难以自主,但能与形形色色的人都相处融洽,才是真本领。

诚然,游戏终究无法完全映照人生百态。人生不仅更为复杂,更重要的是只有一次机会。手握烂牌时还可以希望下轮翻盘,人生却未必有来世。

查看或添加留言

用上了3g上网

· 阅读需 4 分钟

为了方便照顾豆豆,我们在老婆单位附近临时租了套房子。考虑到租期不长,就没打算安装固定宽带。然而,网络已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于是决定寻找一个无线上网的临时解决方案。

正当我准备深入研究各家运营商的 3G 服务时,电信的推销电话恰到好处地打了进来。他们推出了一个诱人的促销活动:免费赠送 3G 网卡,外加一年每月 300M 的免费流量。面对这样的优惠,我也就不再纠结,痛快地接受了电信的服务。

然而,这份"免费午餐"很快就显露出了它的本质。电信提供的这款 3G 上网卡堪称我见过的最粗制滥造的产品之一。 这种 3G 上网卡外形酷似 U 盘,内置存储空间用于存放驱动程序。理论上,首次插入电脑时会像 U 盘一样被识别,安装驱动后即可使用。但现实是,驱动安装后依然无法正常工作。 还好我是 IT 从业者,通过症状分析很快发现是驱动程序出了问题。进一步检查发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A 公司生产的上网卡,却装了 B 公司另一款产品的驱动程序。也不知道是代工厂的疏忽,还是质检环节的失职。最终,我自己找了 A 公司售后,更换了一个新卡,才解决了问题。

3G 上网有两种收费方式:按流量和按时长。从长远来看,按流量收费对用户极为不利。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视频、音频、高清图片等大流量内容将越来越普及。

举个例子:我进行了一次半小时的视频通话,就消耗了超过 100MB 流量。按电信赠送的卡片自费标准(0.5元/MB)计算,这次通话就要花费 50 多元。而按时长收费(1.8元/小时)仅需 0.9 元。如果每天平均上网两小时,月费用不到 100 元,甚至比 ADSL 包月还要实惠。

可惜在这个寡头垄断的市场中,用户的选择权实在有限:按时收费的不限流量套餐几近绝迹,就算是已经办理的套餐,运营商也可能随时单方面终止服务。

这让我想到工作中遇到的类似情况:我们的项目需要调用公司购买的某项按次付费的服务。按理说,服务使用频率的提升意味着业务蓬勃发展,本该是可喜可贺的事。然而,由于按次收费的模式,服务器管理员不得不处处设限,生怕使用量过高。这种因计费方式而制约业务发展的情况,着实令人无奈。

查看或添加留言

家谱

· 阅读需 3 分钟

周末回了一趟无锡的爸妈家,见到了传说中的家谱。

很早以前,我爸就提过我们家有一份家谱,而且据说历史相当悠久。然而,他自己也从未亲眼见过。直到去年,他和两位叔叔一起回老家常州,探望几位长辈时,终于带回来一套完整的家谱。我对祖先的事情一向抱有好奇心,这次总算有机会一探究竟了。

这套家谱是两年前才增修的,内容之详实超乎我的想象。整整14册,摞起来足有三十多厘米厚。而这还只是我们这一支的记录,家谱里多次提到某些分支已经迁出并另立门户,独立修订各自的家谱。

随手翻阅,我发现我家祖先们都是平头百姓,默默无闻。除了这本家谱,不会再有任何史籍会提到他们的名字。我们这样普通的人家,居然也能保存下世代相传家谱,确实令我倍感意外。或许正因不属于什么名门望族,家谱中从未制定过辈分起名的规则。密密麻麻的人名看起来毫无规律,仅凭名字完全无法判断属于哪个辈分。

根据家谱记载,我家第一位先人生活在东晋年间(公元 300 年前后),原籍河南陈留,后来被朝廷派到江南担任一个小官。算起来,我是他的第 56 代孙。从这位祖先的出生到我的出生,跨越了约 1600 年的时间,总共传承 56 代,平均每代间隔 29 年。

早期的祖先可能已经散布全国,但我们这一支在近两千年间始终扎根江南,就没出过常州。(以前,无锡县也归属常州府,解放后才独立成市。)看到这,我不禁好奇:我这一代将来会落脚在哪里呢?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将来家谱肯定也要数字化了。相比纸质家谱的厚重和繁琐,在网上续写和增修肯定会简便的多。

到时候,也要把豆豆的名字续到“家谱”里。 :)

查看或添加留言

第一次拿到稿费

· 阅读需 5 分钟

这篇文章本该在两个月前写,不过那时候正绞尽脑汁的写书,实在没有心情记录其它事情。但是,像这样意义非凡的时刻,断不能轻易错过。所以,今天补上。

《今日电子》杂志的编辑偶然间在我的博客上看到几篇关于招聘的文章,读后觉得颇有意思,于是联系我约稿。我将相关内容重新整理后发表在这本杂志上(文章链接) 。几周后,竟收到了一笔 900 元的稿费,远超我的预期!此前,我写文章都是“义务劳动”,所以原以为一篇稿子能赚两三百块就已经不错了。这次的“意外之财”让我兴奋不已,忍不住得意洋洋地对老婆吹牛:“以后就算失业了,我每周写一篇文章也能糊口!”

吹牛归吹牛,我心里很清楚,如今的时代,想单靠稿费维持生计太难了。

以前,发表文章的门槛相当高。传统媒体由于运营成本较高,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必须通过限制内容数量来确保质量。那时候,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或过硬的专业知识,就别指望赚取稿费。而一旦跨过这道门槛,业界对你的水平认可后,发表文章就会变得相对轻松,靠稿费生活也成了可能。

然而,网络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在 Web 2.0 时代,个人发表文章的成本降到几乎为零。除了写作本身,再不需要任何额外条件。这道“门槛”一下子消失了。假如没有网络和博客,我可能永远不会开始写作。因为,初期水平有限,出版社一定看不上我的文章,无法发表,写作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但现在不同了,我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开始练手。文章一旦贴出来,就会有读者;有了读者,便有了动力。坚持写作几年,水平提高后,自然也就能达到出版社的要求标准了。

正因发布成本的降低,人人都能“客串”一把作家,业余写手们逐渐侵占了专业作家的地盘。以娱乐小说为例,几十年前,能在报刊上发表武侠或言情小说的人寥寥无几,金庸、琼瑶因此红遍大江南北。而如今,随便打开一个文学网站,就能看到海量由业余作者创作的小说。我无聊时也翻阅过几部,发现其中不少作品可读性极强,完全不输《射雕》或《还珠》。然而,尽管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今的娱乐作家很难再达到金庸、琼瑶那样的高度。原因很简单:类似题材的作品实在太多,读者的选择多了,注意力自然被分散。没有哪一部作品能独占鳌头,也没有哪位作家能靠几部小说赚得昔日那般丰厚的回报。

现在,写作行业的整体利润或许没有下降,但竞争却愈发激烈。以前,创作几部经典作品就可以一辈子吃老本,而如今,一旦才思枯竭,就可能迅速被遗忘在潮水般的新作中。

网络的确给职业作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对业余写手来说,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作为一名业余写手,我尤其感激互联网带来的这份便利。正是它,让我得以拾起写作的兴趣,也让我有了记录生活的方式。😊

查看或添加留言

被个小贼吓到了

· 阅读需 6 分钟

昨晚又是没睡好,因为睡觉前被个小贼给吓了一大跳。

晚上九点左右,我和老婆正在卧室看电视。空调开着,卧室门就关上了。正看得津津有味,老婆忽然小声说:“客厅里好像有动静。”其实我也隐约听到了一些声音,但一向大大咧咧的我并没在意。被她一提醒,我觉得有必要去客厅查看一下。

客厅里黑着灯,窗帘也拉得严严实实。我们这里楼间距小,那窗帘平时几乎从不开。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我又打开厨房的灯,仔细检查了一番,也没看出哪里不对劲。可不知怎么,我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就没有马上回卧室,而是在客厅和厨房之间徘徊,琢磨那声音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正在这时,那声音又响了。这次听得清清楚楚,分明是从客厅窗外传来的。我掀开窗帘一看,一个黑影正在窗外,撬我家的窗户!我家住四楼,窗外有台空调机,他就站在上面。光线昏暗,我看不清他的面貌,但可以断定是个年轻男子,穿着深蓝色的外套,肩膀上有条纹装饰,像是某种工作制服。

是贼无疑了!我一声大喝:“你干什么呢!”对方愣了一下,抬头看了看我。我立刻想到厨房里有把菜刀可以防身,心里稍稍安稳,又抓起手机准备报警。还没等我拨通电话,小贼就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了。报警后,我又赶忙到小区门卫处反映情况。门卫挺负责,跟着我上楼查看了一番。后来又来了几位巡逻的警察,四处转悠了好一阵。

这么一折腾,惊动了几位邻居。跟他们聊过才知道,这栋楼道最近并不太平。一楼刚被偷过没多久,二楼两年前也遭过贼。我原以为上海的治安全国最好,看来这只是市中心的情况。张江这样的郊区,到处是工地,外来人口多,治安乱的一塌糊涂。网上常看到张江某处发生了命案,某地又有人抢劫。现在想来,当初选择住在这里,真是忽略了治安问题。

门卫和巡逻警察走后,我决定做点实际措施,以防小贼再度“光临”。观察下来,我基本确定他是先进入楼道(我们楼道的大门锁已经失灵,常常关不严),再从三四楼之间的楼道窗户爬出去,踩到我的空调机上。楼道里其他楼层的窗户都已被封死,唯有这扇窗还留着通风。我虽喜欢保持空气流通,但为了安全,还是决定把这窗钉死。在邻居的帮助下,我用螺钉把这扇窗户也彻底钉死。尽管钉子还能被撬开,但总算增加了小贼的作案难度和时间。

此外,我还计划周末安装防盗窗。尽管我非常讨厌把家弄得像笼子,但在这种治安环境下,也只能妥协了。

一切布置妥当后,我静下心来,开始琢磨小贼的行为。他不像普通的小偷,反而像是已经做好的入室抢劫的准备。

首先,他选择的作案时间很不寻常。晚上九点,几乎家家都有人在,而且没入睡。这时候行窃,无异于自投罗网。

其次,他一定知道屋里有人。卧室灯光透过门缝散出来,我走进客厅时的动静,他也肯定听见了。我后来开了厨房灯,灯光正对窗外,他站在空调机上一览无余。只要智商正常,他都该意识到只要进屋,立刻就会被发现。

而他仍坚持撬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并不只是想偷东西,而是打算入室抢劫。一般人在家不会随身带武器,而贼有凶器在手,一旦入室,抢劫成功率非常高。好在,在他打开窗户之前,就被我吓退了。如果当时没能及时察觉,后果不堪设想。入室抢劫常常伴随着杀人灭口的恶性事件,越想越后怕。

庆幸的是,老婆昨天恰好在家。如果是平日她住在学校,留我独自一人,真不敢想会发生什么。

查看或添加留言

公司十周年庆典

· 阅读需 3 分钟

今年是 NI 上海分公司成立的第十个年头。昨天,公司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典,既是对过去十年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庆典分为两部分:

下午的活动在金茂一楼音乐厅举行。开场自然是领导讲话环节,除了上海的大老板,几位总部的VP也特地赶来参加庆典,足见公司对这次活动的重视。接下来是员工代表发言环节,几位老员工分享了他们在公司的点滴往事和感受。这一环节有点像《艺术人生》的风格(虽然我没看过《艺术人生》,但听说是走温情路线的)。之后是新员工展示产品的环节。几位新员工像电视直销节目里的模特一样,托着公司的产品,自信满满地介绍。不得不说,公司这两年真是招了不少颜值与才华并存的帅哥美女。最后是颁奖环节。所有在公司工作超过十年的中国区员工都获得了“十年成就”奖杯,这是对他们长期奉献的肯定。我也很荣幸地拿到了“良师益友”奖,这个奖是由员工投票选出的,说明我的人缘还不错 :) 。特别感谢那些为我投票的同事们!

第二部分是晚宴,地点在金茂二楼宴会厅。公司还特地邀请了一些已经离职的老员工回来参加。虽然我和大多数老同事一直保持着联系,但这次重聚依然让我感触颇深。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起过去的趣事,仿佛时光倒流。

下面是我的相册。有些照片我和同事的合照,没得到人家授权,不敢公布:)

http://picasaweb.google.com/ruanqizhen/20080310"

以及其他同事的相册:
http://cid-8e722c4178b3fbd7.spaces.live.com/Photos/cns!8E722C4178B3FBD7!340 http://cindydoris.spaces.live.com/photos/cns!31B3D9BFA6DFB5B5!1133/   http://liudibo.spaces.live.com/photos/cns!ED3FFE7293541AAC!209 

查看或添加留言

继续写一点零散的冬天记忆

· 阅读需 3 分钟

春节回来,又想起了一些小时候冬天的有趣记忆。这些片段,是到了南方之后再也体验不到的。虽然寒冷,但那些日子却充满了独特的乐趣。

尽管天气冷得让人直打哆嗦,我有时候洗完澡,从澡堂出来却偏偏不戴帽子,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就往家跑。等跑到家时,头发上没干的水早已冻成了冰,感觉就像头上顶了一个硬邦邦的“冰壳”。用手一摸,还能听到“咔嚓咔嚓”的冰碎声,仿佛自己成了个“冰雕人”。

还有一次,我突发奇想,把吐沫吹成一个泡泡挂在嘴巴上,过了一会儿再吐掉。神奇的是,泡泡居然没破,因为它已经冻成了一层薄薄的冰壳。掉在地上时,泡泡碎成了几片透明的冰渣。

上学时候,每次打扫完卫生,去教学楼外的水房洗拖把,洗完后就顺手把拖把头往大铁门上一甩。拖把瞬间就会牢牢地粘在门上,因为拖把头挨着铁皮的部分立刻就被冻住了。

不过,冬天也有危险的时候。比如,脱了手套去抓露在屋外的金属门把手。手上总有些汗,稍不注意就会被冻在门上。听说有个邻居小孩特别淘气,居然用舌头去舔门把手,结果舌头被牢牢粘住,动弹不得。幸好家里人及时发现,端来一盆热水,才把他的舌头“解救”下来。这件事后来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但也成了冬天里最生动的“安全教育课”。

查看或添加留言

雪的记忆

· 阅读需 5 分钟

这几天上海下了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同事们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街头巷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雪人。公司的聊天群里有人抱怨零下 13 度的寒冷,说已经冷得受不了了。我不禁莞尔,这样的雪在东北,根本不会引起任何波澜。

我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齐齐哈尔,黑龙江西部的一座小城。那里的冬天,气温常常跌破零下三十度。小时候,我从未觉得这样的寒冷有多难熬,反而觉得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今回想起来,倒有些佩服那时的自己,竟能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活得那么自在。

在我的记忆里,齐齐哈尔的冬天总是来得特别早。九月底,大地就开始结冰。初中时,每到国庆节,学校就会组织我们去收集落叶,用来为葡萄园里的葡萄保暖。黑龙江的冬天太冷了,葡萄自己熬不过去。所以,秋天葡萄叶一落,我们就要把葡萄株整棵埋进土里,再在上面盖上一米多厚的落叶。腐烂的树叶会散发出热量,刚好为葡萄取暖。

那些散落的树叶总是和冰雪混在一起,踩上去咯吱作响。虽然劳动辛苦,但想到能换来一两斤葡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那时的快乐,简单而纯粹。

下雪后,最受影响的就是交通。高中时,我每天骑自行车上学。雪后的路面被车辆压实,像冰面一样滑,却又不像冰面那么平整,而是凹凸不平,棱角分明。这种路骑车最危险,车胎随时会侧滑几厘米。幸好我腿够长,一路上用脚撑着地面,勉强能保持平衡。那姿势,大概和最原始的自行车骑法差不多。

在这种路面上,千万不能转弯,否则就算用脚撑也撑不住。有一次我走神,没注意轮子下面是冰雪,一歪车把,整个人直接摔在地上,滑出去七八米远。刹车更是危险,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路人骑车跟在汽车后面,汽车突然刹车,他也捏了车闸,结果“刺溜”一声滑倒,直接钻进了车底。那场景,简直像电影里的特技镜头。

有雪有风的日子最是难熬。东北的风比上海大得多(当然,台风除外),五六级的西北风是家常便饭。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如果顶风骑车,根本骑不动,只能推着车走,或者拐来拐去,迂回前进。

其实,离开家乡上大学已经很多年了,许多记忆早已模糊。前两年回东北一次,那些熟悉的场景和感觉才重新涌上心头。比如冻手:上次回家看冰雕时,我打算拍照,把手从手套里拿出来,在零下 25 度的空气中暴露了一会儿。那一刻,我才重新体会到那种感觉 — 不是冷,而是疼。和上海冬天不戴手套骑自行车的感觉完全不同。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