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8 篇博文 含有标签「读(观)后感」

查看所有标签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

· 阅读需 4 分钟

最近,我才知道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优美情诗,竟然出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之手(也要感谢翻译者的二次创作)。最初见到这些诗句时,还以为是当代文青所作,万万没想到作者竟是三百多年前的一位职业僧侣。后来细读他的作品,才惊奇发现这位前朝和尚为当代流行歌曲所做的贡献。以下摘抄了一些他的诗句: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我不是普渡众生的佛,我来寻我今生的情。

还有一首诗的作者存在争议,但却是网上流传最广的一首: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仓央嘉措年轻时并未受戒,生活洒脱风流,去拉萨赴任的路上也是带着女友随行,后来更是自称“雪域最美的情郎”。然而,由于背负达赖的身份,十八岁那年,他不得不接受沙弥戒(包括戒色)。因此,他的作品中既有情欲与职责的纠结,也融入了佛法与爱意的缠绵。

若仓央嘉措能够多活几年,我们或许还能看到更多动人的诗篇。遗憾的是,在他 24 岁那年,他的后台,西藏实权控制者桑结嘉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也牵连了仓央嘉措。在押送北京的途中,仓央嘉措不幸暴毙,令人惋惜。

查看或添加留言

唐朝的离婚文书

· 阅读需 5 分钟

我依旧每天给儿子讲述中国历史。每次,我都会提前学习一遍,然后在他睡觉前,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他听。

中国的史书几乎都是讲述王侯将相的,很少有关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只有偶尔出土的一些文书,才能看到普通人的身影。最近,我看了一些敦煌藏经洞整理出来的文献,尤其是几篇唐代的离婚文书,才发现唐代的婚姻制度与我之前的想象大不相同。女性并非男性的附庸,更不是私人财产。夫妻间好聚好散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唐朝,果然文学鼎盛的时代,连离婚书都措辞优美,格律严谨。

那时的离婚文书已经有了固定格式。一般开篇先描绘一个宏大的意境,说夫妻之缘本为天定,例如:

盖闻夫妇之礼,是宿世之因。累劫共修,今得缘会。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代结缘,始配今生夫妇。

三代修因,见存眷属。

接下来则是描写理想中的夫妻生活: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

夫妻相对,怀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

一从结契,要尽百年。如水如鱼,同欢终日。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党无偏。家饶不尽之财,妯娌长延之庆。

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浓。生前相守白头,死后同于黄土。

接着,话锋一转,控诉现实中的不如意,导致分手的原因:

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三年有怨,则来作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眅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何期二情称怨,互角争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

今则夫妇无良,便作互逆之意。不敬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亲眷属。污辱宗门,连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睦。

接下来是核心主题,分手: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会及诸亲,各迁本道。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俱一别。

近再会两家亲眷,不要谤地怨天,莫道八卦无合,五行相克,盖是前因不遂,今世相逢,覆水难收,干沙不合。

有些离婚文书还谈及了分手后的赡养费,按当时的行情,通常是三年的生活费:

惣不耳三年衣粮,自后更不许再来互相搅乱。千万永辞,布施双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

最后是互道祝福: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夫觅上封,千世同欢。妇骋豪宋,鸳鸯为伴。自后夫则任娶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三体》观后感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我看了电视剧版的《三体》。多年之前,我也读过小说原著。当时觉得小说的第一部还不错。我对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部分情有独钟,而对幻想部分则兴趣较小。《三体》第一部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很多内容设计还是有科学理论支持的。然而,到了第三部,故事情节已经彻底放飞,因此读到第三部开头我便放弃了。至今,对于原著第一部中的一些情节还有模糊的印象,后两部则完全没印象了。

随着最近接连看了腾讯和网飞两个版本的电视剧,我想基于电视剧说一下我对其中一些不合理设定的看法。

首先,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设定三体人思维透明,不懂得欺骗。欺骗是生物演化的必然产物,《自私的基因》一书把生物间博弈的模型简化为三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骗子”。很难想象在进化中胜出的智慧物种不懂得欺骗。当然,作为小说,可以假设这一点。然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小说前后的设定矛盾。比如,思维透明的三体人也可以有个体背叛组织;不懂得欺骗的三体人在对付人类时,首先想到的却是让智子去欺骗人类。

其次,作为曾经在工业测量领域工作的程序员,我对于剧情中在这些领域的设定特别敏感。实际上,三体人不需要等待地球的回答就可以定位地球(包括方向和距离)。我们对一般星体的定位精度较低,是因为星体发出的是无规律噪音信号,没有时间信息可以利用。但对于有规律的通信信号,可以通过时差在接收到的同时进行定位的。或许有人认为星际信号传递误差会很大,但据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这种定位非常精准。宇宙中,因为恒星分布稀疏,定位精度达到 10%(即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一位)就足够了。举个例子,比邻星距离我们4光年,测得信号源距离我们2光年或6光年,都可以确定信号来源就是比邻星。实际上,以人类的科技水平都可以轻松实现小数点后10位以上的测量精度。比如,目前测量光速的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秒的级别,测量地月距离也可以实时动态地达到毫米级别。这些测量难度比定位比邻星发来的信号要难得多。

另一个不合理设定是把个人当做逻辑门的人肉计算机。逻辑门必须由机械或电路构成,而不是人体,这是有其底层原因的。即便人能一秒举牌十万次也不能改变其底层逻辑。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思维过程很可能还涉及量子效应。但我们就大幅简化一下吧,把大脑当成一个由十亿个逻辑门构成的复杂机器,那么如果这些逻辑门最后只能当一个逻辑门使用,它不仅白长了,反而因为额外的开销,远不如直接用机械逻辑门进行运算高效。这就是人肉计算机低效的本质原因。扩展来说,当年总有人提倡我们做革命的螺丝钉,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种底层安心做螺丝钉的社会或许稳定,但却极其低效,一旦遇到竞争便会失败。只有把人当“人”而不是零件的社会才有竞争力,才会取得最终胜利。

查看或添加留言

查理十世

· 阅读需 2 分钟

旅法学者赵越胜对兰西国王查理十世的一段评价:

我们在历史中见过不少领导人,他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政治判断力和价值选择,会停留在青少年时期的某一阶段。然后不管他活多久,也不管世上发生多少变化,他都表现为某一时刻的僵尸。如果有某个机缘,让他登上大位,他一定会从他智力、知识发展过程中停止的那个时刻去寻找资源,构造他的政治理念、价值选择和治国方略。这种人的性格一般都执拗、偏执,并且愚蠢地自信,愚而自用,以为他捍卫了某种价值,能开辟国家发展的新方向。其实,他们往往穿着古代的戏装,却在现代舞台上表演,像坟墓中的幽灵突然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人都知道他是幽灵,他却以为自己是真神。但是,他选择的理念,推行的政策,无一不是发霉的旧货。

查看或添加留言

《独行月球》

· 阅读需 2 分钟

我有一阵子没看电影了,今天比较空闲,看了这部《独行月球》。电影非常一般,不过我发现我有一点跟男主人公一样:我的保险也是在齐齐哈尔上的。

沈腾马丽的巅峰是《夏洛特烦恼》,据说拍成电影之前,这部话剧他们已经表演过无数次了,细节都打磨的恰到好处。估计他们再也不会有动力在一部戏里花费这么大的精力了吧。相比起来,这部《独行月球》基本上没什么好笑的地方。幽默最好是贴近大众生活的,把主场景放到月球上,本身就比较难以让观众共情,又还把主角跟别人都分开了。马丽在戏里饰演冷血严肃的指挥官,完全没有可以幽默的余地。

最后这段炸小行星的情节实在是太烂了,在电影里,只要是个关键炸药包,就肯定没法远程引爆,必须要主角或者配角去手动引爆。我第一次看到这类情节还是在《董存瑞》的故事里面,初次读到确实震撼,感动了好几天。但是再震撼的情节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啊,同样的炸小行星,几十年前就在美国大片里看过了,之后炸地心,炸外星飞船,炸火山,炸月亮...... 数都数不过来,怎么还要用这么烂的梗呢?

查看或添加留言

《寻路中国》读后感

· 阅读需 4 分钟

有一阵子没怎么读书了。最近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阅读的零散时间:上下班的地铁上。为了方便携带,我还特意买了一部Kindle(电纸书)。Kindle到手后,就随意在网上找了几部书来看。可能这本《寻路中国》是比较热门的新书,最先下载的几本书里就有它。

我看的是这本书的英文原版《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orm Farm to Factory》,作者:Peter Hessler,这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非科技类的英文原版书。科技类的书侧重介绍内容,词汇和语法都比较基础,即便英语水平不高,也较容易读懂。文艺类的书,语言本身也是看点之一,通常都比写得比较花哨,读起来难度就大了。还记得我大学那会,刚考过4级就以为自己可以阅读英文原著了,于是去书店随手买了一本,不幸却是《基督山伯爵》。回到寝室读了一页,一半的单词都不认识。我一下子就伤到了,从此再没读过英文原版小说。不过这本《Country Driving》属于纪实文学,比小说的语言朴素,没有太多文邹邹的修饰。而所写的故事又是发生在中国的,不存在文化差异,所以我读得还算比较顺畅。

《Country Driving》写的是一位美国作家在中国真实经历,就连书中的人物都是实名的。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两次沿着长城走向自驾游的见闻;第二部分记录了北京附近一户村民几年里的生活变化;最后一部分记录的是浙江一家民营工厂里工人们的生活。

书中翔实记载了村民和工人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收入,每日作息,乃至他们的心理活动,思想斗争等。我虽然生在中国,但也不曾接触过村民和农民工们的生活,所以读起来很有新鲜感。比如说中描述了一次村基层换届选举的过程:这种选举普通村民是没份参加的,但即便是党员也对现任的无能又腐败的村支书表示不满,企图另选他人。镇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派人到村里找党员逐个谈话,要求他们投票给现任支书。实际结果就是选举形同虚设。

外国人写中国的事,一大优点就是能够发现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不合理的地方吧。纵观全书,我不觉得作者对中国有偏见,但是他对于一些落后思想和制度的嘲讽还是非常辛辣的,不知道这些意味是否会在中文译本中体现出来。

查看或添加留言

高俅若是弱智还好

· 阅读需 3 分钟

最近一个颇受争议的新闻是说某著名的国籍不详的“球星”即将被任命为高官。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高官球星-高俅。(人家名字起的真好)这阵子在追看一个水浒的评论贴“解密水浒中的生存智慧”,所以很容易想到宋朝哪去。
话说高俅被提拔成太尉之后,人们议论纷纷:打球打得好是不是就可以做官?看新浪上的回帖,都是称赞高俅的,说他不但球打得好,其它能力也出众,必定胜任领导岗位;看凯迪社区的回帖,大部分都是贬高俅的,说他只会打球,但人品可疑,是个裸官。
在我看来,球技应当是与领导能力无关的。一个人打球打成世界第一,既不能说明他适合当官,也不能说明他不适合当官。更何况一个人当官当成什么样主要还不是看个人能力和人品,而是靠制度:若他的官位是老百姓投票选出来的,则官员必然克制私欲,想法设法讨好百姓;反之,若官位是皇上给的,则官员必然欺下媚上,贪得无厌。
高俅的官位就是皇上给的。说到底,皇上(贵族)的利益与百姓的利益是矛盾大于统一的,因此皇上给高俅这个官当,就是让他去削弱民力,祸害百姓的。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宁可高俅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蠢材,这样屁民的日子才不会更难过。

查看或添加留言

初读《大话设计模式》

· 阅读需 2 分钟

昨天把新买的《大话设计模式》翻了一下,发现它在介绍面向对象编程时居然使用了和我同样的例子。我在《我和LabVIEW》中使用的一个例子是编写程序让一只小狗叫一声,再让一只小鸡叫一声;《大话设计模式》是让小狗和小猫叫一声,而它又注释说这个例子改变自《编程的奥秘》一书。看来大家的想法经常是会有类似的。这本书的作者也是先在博客上发文章,受到大家欢迎后才整理成书的。
初看《大话设计模式》这本书,觉得他写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以前买过两本设计模式方面的书,不过它们都是理论性太强,看起来太累,所以都只看了一点就放弃了。新买的这本书一是语言比较通俗,二是讲解方式增加了不少娱乐性,读起来没那么枯燥了,这次终于有希望把设计模式看完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一生的理财功课》读后感

· 阅读需 3 分钟

  这绝对算不上一本优秀的书,所以没几天我就把它翻看完了。书中主要是在介绍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没什么作者的创新思想。不过看完一本书能想明白一两个问题,也算是没白看了。我看完这本书,唯一想明白了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货膨胀对富人的影响大还是对穷人的影响大?”。
  我以前只粗略的想过:通货膨胀就是钱贬值,富人比穷人钱多,所以通货膨胀对富人更不利。不过读完这本书,重新考虑一番,才发现通货膨胀其实是劫贫济富。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穷人稍微有点钱就去存款,然后银行把穷人的钱再拿去借给富人。所以,现金和存款主要是属于穷人的,一旦通货膨胀,穷人会更穷。单算现金的话,富人通常是欠债的,一旦通货膨胀,他们就可以少还债了。富人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其拥有的房地产、股票、实业等方面,这些资产并不会受通货膨胀影响而贬值。

  我上次去书城的时候,正好看到这本《一生的理财功课》摆在一摞书最上面,所以就顺手买来了。最近业余时间充裕了,所以今天又逛了一趟书城,买了两本书来看,都是专业相关的。一本《算法导论》,一本《大话设计模式》。可是不知道有没有毅力把它们都看完

查看或添加留言

《第十三楼》观后感

· 阅读需 4 分钟

最近虽然工作时间还是一样忙,不过下班总算不用再写书了,所以一下子轻松不少。终于可以安安心心的看几部电影了。电影中我最喜欢看的是科幻电影,我喜最欣赏想象力丰富的故事,科幻电影通常都充满各种奇思妙想。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叫做《The Thirteenth Floor》的电影,中文翻译为《异次元骇客》或《第十三楼》。

电影中的男主角是一家软件公司(公司在一栋大楼的第13层)的技术骨干,跟着老板一起开发了一套游戏软件。游戏玩家可以身临其境的进入到1937年的世界中,游戏中每个人物都和真实世界的一模一样:有感情、有思想。公司老板是第一个开始尝试此游戏的人。他在不断往返于真实和虚拟的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不应被他知道的秘密。他深知此秘密事关重大,自己可能因此而被灭口,于是在虚拟的1937世界中,给男主角留下了一封信。之后,老板果然被杀,男主角为了找到真凶,进入了虚拟的1937世界。

俺们软件行业有句著名的话:“Software has bugs.”。电影中主角和他老板编写的这套虚拟游戏也同样充斥着各种漏洞,最糟糕的是其中一个漏洞被1937虚拟世界中的一个酒店职员发现了。这位店员是个聪明人,并且与进入游戏的老板有过接触。经过一番对漏洞的调查和研究,店员得出结论:自己是被虚拟出来的,他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哪一天,真实世界中的计算机电源插头一拔,他就会和自己的世界一起消失。虚拟世界的店员在知道真相后非常痛苦,对这一虚拟世界的制造者充满了怨恨。当他发现了进入虚拟世界的男主角后,就和他角争吵起来,甚至打算杀死男主角。

“世界是虚拟的,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也可以发现真相”,这就是老板留给男主角的信息。死里逃生的男主角在返回自己的世界后,开始循着老板留下的提示去调查,终于发现了这个“真实”世界的漏洞。他痛苦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也是被虚拟出来的,不过是另一世界玩家的一场游戏。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无知!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