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5 篇博文 含有标签「浪迹天涯」

查看所有标签

回国感想 6 - 哈尔滨

· 阅读需 9 分钟

身为黑龙江人,我之前居然从来没有到过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这次回国,特意带儿子去哈尔滨玩儿了一圈。哈尔滨毕竟是省会,基础建设远非省里其他城市可比。齐齐哈尔已经是省里第二大城市了,但其规模和繁华程度比哈尔滨差了一大截。

机场

哈尔滨留给我的总体印象并不算特别好。我们是乘飞机到达哈尔滨的,刚看到机场的航站楼就有点失望,没想到这么小。由于登机口太少,我们的飞机都没有把我们直接送到航站楼,而是滑行到了距离航站楼最远的一端,然后让我们做摆渡车去航站楼。这样一折腾,多花费了个两小时的时间。要知道飞机从上海飞过来,在天上的飞行时间也才两个多小时。

进入航站楼,老婆先去了一趟厕所。回来跟我说,她很久没有遇到过这么脏的公厕了。我虽然没进去,但可以想象,毕竟我离着老远就闻到味了。相比起来上海浦东机场的厕所就非常干净,在里面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味道。

等着取行李的同时,我在考虑如何去高铁站。本来想上网查一下,结果发现我的手机在这里无法漫游,机场虽然有免费 WiFi,但是需要国内手机号注册才可使用,对于我来说相当于没有网络了。这时候正好看到出口处坐着一位穿着制服的年轻帅哥,估计他在那里是为了防止外面旅客反方向进入取行李区吧。我上前跟他打听是否可以坐大巴到火车站。帅哥说了一句“有”,然后就开始不耐烦了,说:这些信息网上都有的,你不会自己查吗?可能是怕我继续追问,他直接站起身来走了。我当时一愣:他就这么离开自己岗位了?他到底是在这里干啥的?

还好航站楼够小,我一出门就看到了机场大巴的售票处。买好票,然后乘坐大巴去往高铁站。大巴司机开的好猛,一路上就一直在跟副驾驶坐上的另一个人骂骂咧咧抱怨前面的车太慢,挡了路。我也只好默默安慰自己:没事,我们车大,就算撞了也不会太危险。

太阳岛

在哈尔滨游玩的时候,我们从火车北站出发,先一路走去参观了索菲亚大教堂。然后转到中央大街,步行前往松花江。步行街上的行人比我预想的多,虽然不能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比,但比齐齐哈尔可是热闹多了。我东张西望眼睛都不够用了,儿子却对于逛街一点兴趣也没有,一路上专心致志,品尝着我给他买的两根冰棍。

到了松花江边,我们改乘缆车前往太阳岛。缆车就只是过江,线路很短,也没什么特别的风景。但这里游客却不少,我们排了半小时的队才上了车。儿子对比了我们在南京紫金山乘坐的观光缆车后,总结说坐松花江上的缆车太不划算了。

太阳岛上散落在各处的喇叭循环播放着郑绪兰的《太阳岛上》。我小时候的文艺活动极其贫乏,听收音机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了。那时候可听的歌曲也不多,可不像现在热门歌曲隔几天就换一茬,《太阳岛上》这首歌反反复复在家乡的电台里播放了十来年。它的旋律已经刻在了我脑子里,我甚至都怀疑会不会已经刻进基因了。离开东北就再也没有听过这首歌了。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带回了我一连串的儿时记忆。

儿子与我的心境完全不同,他就只对吃感兴趣。拉着我找到江边一排长椅坐下,然后就开始享用我带来的零食。太阳岛上的游客比我预想的多,尽管那天是工作日,路上的游客依然还是络绎不绝。在岛上我们看到了很多荒废了的小楼,可以想见太阳岛早年还有过更辉煌的时期。

儿子吃到心满意足,就又出发了,我们围着太阳岛转了一大圈,然后去往地铁站。儿子一路跑在前面,我就在后面慢悠悠跟着。在一处僻静了小路上,儿子听到树林另一边传来流水的声音,他于是钻进树林去看河岸。没跑几步,他就滋溜一下又钻回来了,大惊失色跟我说:爸爸,那边有一堆光屁股的人。我一下子意识到那边可能是天体浴场,赶紧带儿子离开了。路上儿子还在抱怨这些人怎么这么不文明,公共场所光着屁股,我费了不少口舌来解释,就怕他留下阴影。国内在思想管控方面都是恨不得把人全装进瓶子封起来的,没想到在这一方面却这么开放。

进入地铁站,我眼前一亮,这也太漂亮了。太阳岛地铁站采用了中庭式设计,站在站台上,感觉视野特别开阔,在国内地铁站里是不常见的。下到站台的楼梯上有玻璃拱顶,浓浓的欧式风格。天花板是彩绘的蓝天白云,立柱也都有浮雕或刻画。尤其是几个清洁人员来来回回清理着站内的每个角落,把整个车站打扫得一尘不染。我在波士顿乘坐的绿线地铁是 1897 年(光绪年间)建成的,到现在已经破破烂烂了,开的比牛车还慢,而且每当转弯都会跟铁轨摩擦发出刺耳的嘶嘶声。太阳岛地铁站虽然规模很小,但是我个人觉得最漂亮的地铁站。

查看或添加留言

回国感想 5 - 加格达奇

· 阅读需 4 分钟

我四岁上幼儿园之前,家在加格达奇。说实话,我对于加格达奇已经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了,但那里是老爸老妈度过了十年青春的地方,我还是决定带他们故地重游一番。

齐齐哈尔再向北就没有高铁了,只能乘坐绿皮火车。两地车程大约七八个小时,我计划的挺好,在卧铺车上睡一晚,正好到地方。可惜事与愿违:我太多年没做过绿皮火车了,完全受不了车上那股刺鼻的烟味,呛的我根本就睡不着。凌晨三点,窗外的天就亮了,于是干脆起来看风景。

随着列车接近加格达奇,窗外逐渐由平原草甸变成了丘陵林地。进入加格达奇市区后,爸妈都趴到了窗前,仔细搜索着以前老家的痕迹。我们当年的家在东山坞,是砖头搭的小平房,紧邻铁道线。如果旧宅还在,应该可以从火车里看到。火车驶过东山坞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片新建的住宅楼。老爸无奈的摇摇头说:认不出来了。

加格达奇可真小啊,站在我们住的酒店上张望出去,就可以看到城市的全貌了,目测我可以半小时内就步行到达全城的任何一个角落。

在加格达奇的主题是寻访旧址,我们先去了东山坞。那里依然还保留着一片破旧的小平房。但可惜的是,那一片并不是我的旧家。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已经被彻底拆除了,现在是一个大工地,卡车忙碌期间,运送土石。太遗憾了,要是能在早来两年,也许这里还没拆呢。

庆幸的是,爸妈还是找到了当年的一些记忆:他们刚参加工作时住过的宿舍居然还在,一栋有着几十间寝室的二层小楼。爸妈就是在那认识的。

除了寻找故居,我们还游览了小城北边的北山公园和南边的甘河。甘河这里的游客稀少,我们沿河左岸顺着水流一路散步向东山脚下。儿子总是跑在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挖几下沙子,扔几个石子。远远的前方,一列火车在山水之间驶过,我们只能听到风声。如果能在这个宁静安逸的小城定居养老,应该会很舒适吧。

查看或添加留言

回国感想 4 - 齐齐哈尔

· 阅读需 13 分钟

我在很多城市生活过,真正算做故乡的,应该还是齐齐哈尔: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都是在齐齐哈尔度过的。上大学离开了齐齐哈尔,后来父母也搬离了齐齐哈尔,所以之前有快二十年没回去看看了。这次回国一个重要行程是带老婆儿子回去看看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他们还从来没去过东北呢。不但老婆儿子,我把爸妈也带上了,一起去怀旧一下。

铁路南局宅

挨着齐齐哈尔火车站西南那一片是我的老巢,童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上过的学校:铁路南幼儿园、铁路第一小学、铁路第五中学(初中)都是在这一小片里。小时候觉得这里好大,是我的整个世界。现在回来,又把这些地方全走了一遍,感觉这里好小,半个小时可以转好几圈了。

我当年上的幼儿园已经没了,变成了养老院了。小学还在,而且几乎没有变样。

初中也还在,但改名了,现在叫做齐齐哈尔市第四十五中学。初中的校园跟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上学时候,教学楼是一栋二层小黄楼,还是当年日占时期盖的。我上学那会它就已经是危楼了,学校在教室的墙面上加固了钢架,以防止楼体倒塌。初中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葡萄园。那时候,每当秋天,学生们就要顶着寒风到处去收集树叶,用来给学校的葡萄保暖过冬。现在校园不让进去参观,但葡萄园肯定是没了,在原来葡萄园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新的教学楼。

南局宅的中心是一片小树林,树林中心有一座英雄纪念碑,都还是原来的模样没太大变化。小树林周围的旧居民楼却全部被新住宅楼取代了,完全没了当年的痕迹。但树林南侧的图书馆和铁路南文化宫都还在,也是我当年常去的地方。可惜这两处都在大门上贴着“接上级通知,停止对外开放”的字样,无法进入。我们来的时机不太好,就只能在外面看看。印象里,南文化宫应该是一座相当宏伟高大的建筑,小时候就喜欢在它大门前的台阶和水泥围栏上跳来跳去。再次看到,很多已经模糊的记忆才被重新拾起。

走到文化宫的时候,恰好下起了暴雨,于是就在它的门廊下躲了一会。东北天气变得快,二十分钟后就雨过天晴了。走出文化宫大院时,发现路上积水有小腿那么深了,终于又有了当年的感觉!儿子兴奋的冲进了水坑里,正如当年的我。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我的高中是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我上学的时候校址位于永安大街、新文路路口。当时它还是齐齐哈尔最好的高中。后来我离开齐齐哈尔,对母校的关注就少了,之后听说它搬去了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升学率越来越差,现在在齐齐哈尔可能连前三都排不进去了。

一中的旧址,校园连同教学楼一起给了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就在我回齐齐哈尔的前两天,第三十四中学的体育馆坍塌,压死了十来个学生,事件震动全国。为此,齐齐哈尔关闭了所有公共文化场所,这也是我们没能参观铁路图书馆、文化宫的原因。那个体育馆其实是原来一中建的,听别人讨论新闻的时候,我也觉得脸上无光,不敢插嘴。

回到齐齐哈尔,我领儿子去参观了我上高中的地方。刚到三十四中的附近就发现了一些异样,好多便衣警察在那里啊。果然,我们刚走到学校大门口就有人来拦住了我们,让我们离远一点。我们退后了一些,然后掏出手机准备拍几张照片,立刻又有人上来阻拦。我只好解释一下,我就是想带儿子参观母校,留个念。那人还算通情达理,他挡住了体育馆的方向,但允许我们朝着大门方向拍了几张照片。

一中的新校址我也去参观了,其实不算远。可能我已经习惯跑远路了吧,在上海上班时候,有阵子每天通勤的单程距离都超过20公里,现在每天上班单程也将近20公里。齐齐哈尔,只考虑城区的话,方圆还不到十公里,到哪去都不能算远。

新一中果然比旧校区气派多了,占地面积至少大了十几倍,新盖的大楼有七八栋,每一栋都比旧校区的楼大的多。学校还增加了初中部、宿舍、食堂等,都是原来没有的。现在的学校都不允许游客进入,不过我们到达一中北门的时候,正看到有几个中年人进进出出,于是决定碰碰运气。我也没吱声,领着老婆儿子就往里走,门卫居然没有阻拦,我们就这样顺利进入了校园。

进去之后就明白什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从远处看上去辉煌壮丽的几栋大楼下面都拦了绳子,写着“高空坠物,请勿靠近”。抬头一看,外墙的贴砖已脱落了不少,东一块,西一块露出了里面灰白的墙体。这工程质量,难怪体育馆会塌。

我们从北门走到了南门,出去的时候,却被保安拦住了,问我们是干啥的。我说是游客啊。保安一听就急了,喊到:我们这里不允许参观,谁让你们进来的?我一笑:是吗,我哪知道呢,我就从大门这么走进来的,也没人阻拦啊。保安气急败坏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对着我的背影一个劲喊:不许发抖音,记住了,不许发抖音。

老去的城市

在美国,无论去哪里都能看到许多小孩子,美国的小孩相对来说喜欢户外运动。回国后,看到的小孩的比例就少多了,除了中国出生率确实更低之外,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大,没时间在户外活动也是重要原因。等回到齐齐哈尔,发现不但是小孩子,青壮年人员的比例也少得可怜,周围到处都是老年人。

我从前生活的铁路地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现在却成了齐齐哈尔最没落,最老龄化的区域。1983 年之前,这里有过一个齐齐哈尔铁路局,管理着周边黑龙江、内蒙、吉林等地区的铁路系统。那时候的铁路系统可不仅仅是火车和车站,而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商店、法院等全部配套设施。铁路系统职工的收入和福利都相当不错,因此,铁锋区在齐齐哈尔算是相对富裕的。1983 年齐齐哈尔铁路局被撤销,但还保留了齐齐哈尔铁路分局,虽然管辖范围大大缩小,但依然可以得到铁道部的资金支持。90 年代,整个东北成了下岗大潮的重灾区,突然失去工作的家庭惨不忍睹。铁路部门却没有受到下岗大潮的冲击,优势更加明显。我高考的时候,铁路院校是最吃香的方向之一,铁路相关工作被戏称为铁饭碗。

然而,风水轮流转,2005 年,齐齐哈尔铁路分局也被撤销了。铁路系统就只保留了最核心的车站,车辆维护等几个部门,其它服务部门,比如学校、医院之类的全部被剥离出去了。没有了足够的投资和工作岗位,年轻人们也只好去外地谋生了。

我高中同学中,只有很少几个还留在齐齐哈尔生活。我亲戚中,跟我同辈的表兄弟们全都离开了,这次回齐齐哈尔一个也没见到。去二姨家做客的时候,她跟我说,他们这一栋楼几十户人家,几乎全是像她这样的留守老人:老人还在,子女们都移去更好的城市了。

二姨家对面就是一所小学,我小时候,这所学校每个年级能有三百来个学生。然而今年,它们总共就只招收到了 10 名一年级新生。学校把他们编成了两个班,每班 5 人。铁锋区的中小学已经经历过几轮合并,数量还不及当年一半了。估计二姨家对面这所小学也快要消失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

回国感想 3 - 封控

· 阅读需 13 分钟

互联网

我的手机在国内使用漫游数据的时候,仍然可以直接访问那些在国内被封禁的网站(比如 Facebook,Youtube 之类的)。可能是为了避免太过糟糕的国际形象吧,中国的防火长城居然对于外国手机网开一面,没有禁止它们访问敏感网站。我一旦把手机接入 WiFi,手机里一大半的功能就立刻不好使了,因为我的手机的 Android 系统高度依赖各种 Google 服务。

对于网络的控制不需要回国就感受到了。我刚出国的时候,还继续活跃在国内各大网站上。随后,那些网站对于言论的管制就越来越苛刻,敏感词越来越多,牢骚贴再也发不出来了。再后来,几个跟时政沾边的论坛,以及博客网站都干脆关闭了。剩下的网站,即便是与政治毫不相关的技术论坛也都纷纷开始强制实名认证,不认证就别想发帖。

国内的手机与身份证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实名认证主要是通过手机验证来完成。我这种没有国内手机的用户根本无法通过认证,也就基本告别国内的网络社区了。

回国后发现,手机验证也已经渗透到线下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比如,登录公共免费 WiFi 要手机验证,获取购物优惠要手机验证,参观学校要手机验证,等等。没有国内手机,很多事情干脆就别想了。

参观大学

美国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因为上班的公司就在 MIT 边上,我有时候吃完午饭,就会去 MIT 的校园里甚至教学楼里去溜达一圈。国内大学都少不了围墙和大门,而且大门通常还是大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我出国前,国内大学还是允许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我还曾带老婆去我的母校参观过。

这次回国很想带儿子去参观一下我曾经学习过的两所大学,然而非常遗憾的发现学校已经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了。学校门卫说可以预约参观,我上网一搜还真搜到了相关新闻,说是今年暑假,学校开放了19天参观日,公布预约网站后几小时内所有的预约名额就被抢光了,看来根本没打算给我们这些外地参观者任何机会。

带着儿子匆忙跑到上海和南京,最后参观了两个满是岗哨的校门。估计儿子也没有对中国大学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安检

国内坐地铁是要安检的,我出国前就这样了,每次进地铁都要把水瓶掏出来,把背包塞进安检机,不胜其烦。美国这种“枪林弹雨”的国家里,火车、地铁都不需要安检,中国不是最安全的国家吗,怎么上地铁还要安检呢。这次回国发现安检范围又扩大了,长途汽车也要安检了。既然地铁和长途客车都安检了,公交车要不要也安检啊?

我就细数一下最后回美国这一路,我们经历的每一次安检吧。我们从无锡客运站出发,乘坐机场大巴直接开往上海浦东机场,然后乘飞机前往美国:

从家里出发,坐地铁去客运站,进地铁是第一次安检。进入客运站的候车区是第二次安检。等汽车到了浦东机场,下车后马上第三次安检。说实话,上车安检我也认了,下车安检到底是为了个啥呢。

进入机场大厅的时候是第四次安检。我感觉前几次安检都是走形式的,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发现过任何危险品。进入机场这次安检就稍微认真一些了。我们总共有6个箱子1个背包,等我再次把箱子一个一个摆放到安检机上,胳膊都有点酸了。还没把全部箱子取下的时候,工作人员拦住了我,问箱子里是否有一个弹弓,他们需要登记。我告诉他们是我在淘宝买的弹弓,你们登记吧。可是工作人员说不行,非要把我的弹弓翻出来看了才登记。登记就登记呗,非要看个啥呢,难道弹弓翻出来看看还能变成一把枪吗?老婆有强迫症,最受不了别人翻她的东西。安检员一打开箱子老婆就立刻变成臭脸,说话也开始没好气儿了。我劝了半天总算安抚住了老婆。

进入机场大厅,办理行李托运还是比较顺利的,托运行李的安检大概比较宽松,很快就完事了。

再之后的步骤是出海关。我出入关都非常容易,直接到快捷通道,在机器上刷一下护照就出了关了(入关也一样)。老婆儿子的护照是远程办理的,没有指纹信息,无法走快捷通道,只好去人工通道。老婆的心情本来就还没恢复,被海关人员像审犯人一样盘问了几句,脸更臭了。海关主要询问老婆和儿子去美国做什么,老婆后来跟我发牢骚说:我家在美国,去干什么都不管他们的事,有啥好问的。也不能怪老婆,既然有些人可以只刷一下卡就出关,说明那些问题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何必搞得这么繁琐呢。

我也只能再次好言安慰老婆,哪知道更让老婆烦心的还在后面,因为进入候机厅的第五次安检是最严格的。其实我们打包行李的时候,就已经为安检做了优化了:可能有电池的物品都随身携带,避免托运行李被开箱检查;其它有风险的物品尽量托运,免得无法带上飞机。但还是有疏忽:我们随身携带了一套新买的理发用具,因为其中的电推子是充电的。但是我们忘了这套工具中还包括一把齿剪刀。安检员翻出这把剪刀跟我们说要么没收,要么托运。航空公司是不可能帮我们翻出已经托运的行李再放个东西进去的,也不可能只托运一把剪刀。但老婆已经闹上情绪了,就是不肯把剪刀丢掉。幸好,我们随身带了两个登机箱,而且也还有托运额度。我赶紧把两个箱子倒腾了一下,把肯定不会再出问题的物品集中到一个箱子里,准备去托运。我跟着一名工作人员再次入关,托运箱子,重新出关,安检(第六次),一通折腾,总算是搞定。

在飞机上,开饭的时候,老婆举着空姐发的不锈钢刀叉对我说:看看,哪个不比我的理发剪危险。

在美国入关的时候,只有人工通道,但海关工作人员态度好多了,只问了我们两个问题:有没有携带违禁品,带了多少现金。然后就微笑着说:Welcome home!

回不去了

2012 年,我考虑出国的的时候,对于中国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主要因为当时经济的蓬勃发展。当然我也有一些对于大环境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对国外网站的封锁以及日益猖獗的贪污腐败现象。不过,我那时候经常在各种论坛以及个人的博客上发牢骚,针砭时弊,痛骂贪官。牢骚归牢骚,我觉得既然国家还允许老百姓们发表意见,那就有希望在群众的监督下,朝着好的方向逐步发展。

现在回头来看,那时候可能是国内最为开放和充满生机的一段时期了。我对国内发展预期的转变始于出国后的三四年里。我在国外也一直喜欢观看有关中国的节目,有一天在 Youtube 看到了中国官方制作的一段关于扶贫的纪录片。影片介绍了政府帮助偏远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过程,看得我精神振奋,热血沸腾。然而,看着看着,我就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每个农民的新家里都在最显眼的地方挂上了领袖的巨幅照片,怎么又开始搞个人崇拜了呢?熟读历史的我非常清楚个人崇拜意味着什么。

当时我还有些侥幸心理:也许这不是领袖的本意吧。然而,再几年后的“修宪”就彻底让我死心了。老婆自幼生活优越,也更加留恋故土,出国之后还一直跟我讨论何时才能回国定居。即便如此,在上海封城之后,老婆的想法也开始了大转弯。再讨论起来,都是悲观的说: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

回国感想 2 - 衣食住行

· 阅读需 8 分钟

物价

对比我出国之前,很多物价明显上涨了。最重要的可能是房价吧,上海房价涨了有四五倍了吧。食品价格也涨了不少,去吃了一次麦当劳,也是为了怀旧的。当年我最喜欢麦当劳的板烧鸡腿汉堡,单一个汉堡是 12 元,套餐大约二十。这次又点了一个同样的套餐,要五十多了。

也有价格没怎么变化的地方,比如上海地铁票价,似乎还是那样。

电动车

走在路上,感觉最不适应的是满大街的电动车。在东北还好,可能因为冬天太冷,实在不适合电动车。南边一点的城市,比如上海、无锡、济南等,电动车已经彻底取代了自行车。跟自行车相比,电动车车速快,重量沉,危险的多了。我短暂的回国期间就已经目睹好几起电动车相撞的事故。中国素来没有车让人的传统,对于已经习惯了美国交通路况的我,在国内繁忙的街头过马路还真有点紧张。

快递

快递其实没有之前方便了:以前的快递都是送货上门的,现在多数快递都只送到小区的分发中心,需要客户自己去取。这对于老年用户实在不便。我父母在购买沉重的物品(比如矿泉水)的时候,总需要特意选择那些可以送货上门的商家。不过对于那些经常不在家的上班族,可能自取反而更方便吧。

服务态度

这次回国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商店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我小时候,商店都是国有的,那时候购物是顾客求着售货员,售货员们一个个爱搭不理,拽的不行。(其实这样也好,防止大家堕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后来商店大多私营了,服务员们态度越来越好,在我出国之前就已经不错了。这次回国,发现他们的态度又更上一个台阶了。笑脸相迎那是最基本的了,主动打折送礼品也是标配,而且客户无论怎么挑剔折腾,售货员们都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还要帮着客户出主意选款式。我老婆买鞋的时候,售货员上来就要帮我老婆穿鞋、系鞋带,让我觉得有点热情过头,快消受不起了。

老婆认为这是因为最近经济不好,顾客太少的原因。可能是原因之一吧,我们工作日去逛商场的时候,的确发现多数的店铺门可罗雀,顾客还没有售货员多。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店家都如此。老婆最喜欢的蛋糕店是上海的“红宝石”,老婆说他们的点心最好吃,我倒是没尝出来有什么特别。老婆特地带我去打浦桥的“红宝石”店,买了几个糕点。店里服务员一如既往,拉着个驴脸招待每一位顾客。

所谓服务好,也是指服务业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态度还是比较差。相对来说,上海公务员的态度是最好的了。上海人一般做事比较认真,公务员也是。我去派出所、交警队等办理事务的时候,就算有些人不那么热情吧,至少还是耐心交流,认真办事的。据说东北的公务员可就不这样了,没钱没关系啥也别想干,幸好我也不需要跟他们打交道。

地铁

刚一到上海,我就需要从浦东机场赶往虹桥火车站,我选择了乘坐地铁。出国前,二号线是我每天的通勤线路,当时的广兰路站超级拥堵,不要说上车,有时候挤进地铁站都要费一番力气。这次坐地铁,我恰好又赶上了下午六点的下班高峰。然而我惊讶地发现,地铁里完全没有出现我想象的人挤人的情况。实际上,在整个浦东路段,车厢里都还算宽松,到了浦西人才多起来,也还远达不到当年的拥挤盛况。只有在我下车的时候,才在换乘 17 号线那里看到了乘客挤不上车的熟悉场景。

也许是现在地铁线路多了,乘客被分流了?或者因为私家车多了?又或许是更多的人在家工作了?尽管上海地铁盛况不再,但依然还是我去的几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地铁了。其他地方,比如无锡、济南地铁里经常连座位都坐不满。南京地铁人稍微多一些,也还比不上上海。

儿时的零食

国内饮食是没得说了,各种各样的饭菜都比美国的好得多。尤其是,国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发出一些网红食品。这次回东北的时候,我去吃了当前比较受欢迎的铁锅炖,这道菜在我出国之前还完全没流行开来呢。

此外,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东北又见到了那些我小时候视如珍宝的零食,比如江米条、炉果、长白糕之类的。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零食种类极其贫乏,这些零食承载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我在离开东北去了南方之后就再也没也见过这些零食了。本来想买一些,回味一下儿时的味道。可是看着它们上面的糖和油,就又思想斗争开了,太不健康了,哎,最终还是没吃。

查看或添加留言

回国感想 1 - 手机支付

· 阅读需 4 分钟

最近回国了一趟。

再上一次回国还是 2015 年,本来前几年就有计划要回去看看的,可以因为国内的疫情封控,一直没能成行。直到今年放开了,才有机会再回国一趟。现在回国的成本还是挺高的:俄乌战争造成的航班减少,加上大量之前憋了三年无法回国的旅客,导致今年的回国机票严重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回国最直接的感受是支付方式的变化:在美国,主要刷信用卡;在国内基本靠刷手机。其实我上次回国的时候支付宝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我当时还在麦当劳用手机买了汉堡。但当时的移动支付可远不像如今这么普及:这次回国发现就连早市卖菜的小贩也用手机收钱了,其它的比如打车、公交、用医保买药、办理各种手续等凡是需要花钱的地方也都支持手机付款。信用卡支付在国内从来都没有普及起来过,很多商店无法使用信用卡,却几乎都可以支持手机支付。一些发达城市的店家甚至彻底放弃现金了。现在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万万不能不带手机。

手机支付比起信用卡确实有一些优势:每增加一项服务,就只需要安装一个新的应用软件,不必再新增一个物理卡片。不过,这点优势也不算特别显著。在美国,信用卡基本上也已经够方便的了,多数人也就懒得再尝试手机支付了。手机支付在美国恐怕永远都不会像在中国那样普及了。

像我这样使用国外手机的用户,手机支付依然不是那么方便。国际漫游的手机在国内很可能是通过国外的 Proxy 来接入网络的,因为这样的手机可以直接访问被国内屏蔽的网站。但是,访问国内网站就不那么顺畅了,很多付款链接根本就打不开,或者打开了也会提示“不支持国际支付”,“需要国内手机号认证”等等。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还是不得不使用现金交易。

查看或添加留言

普陀山游记

· 阅读需 3 分钟

周末公司组织去普陀山旅游。周五晚上从吴淞码头出发,第二天一早驶达普陀山。我们很不幸,因为周六正赶上台风袭击,整天都在下雨,而我们只能穿着雨衣打着伞游玩了。

DSC01759

不过台风也带来了意外的好处:由于短途的渡船都已停航,来参观的游客比较稀少,不会因为太过拥挤而影响旅游的心情。

DSC01784

普陀山这里自然风光很有限,所谓旅游就是看庙。我对烧香拜佛不感兴趣,所以我很少进入室内,每到一处就在庙外面练练摄影。

DSC01816

有些庙宇藏在深山里,安闲宁静。

DSC01814

有些寺庙临海而建,惊涛拍岸,颇有气势。

DSC01832

岛上最显眼的还是这尊铜制观音像,还没去参观她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了。

DSC01843

台风只持续了一天就过去了,天气突然就从狂风暴雨转为风和日丽。

第二天的行程还是以看庙为主,首先去的是岛上规格最高的那座寺庙(庙太多,名字都没记住)。果然富丽堂皇,远远看去,和宫殿也可媲美。

image

除去寺庙,我们玩的唯一一处景点是千步沙,景色不错,唯一缺憾是海不够蓝。

DSC01906

我借用大家看庙的时间,脱离队伍去周围走了走,岛上颇有点幽静的田园气息,要是能生活在这里就爽了。

image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岛上最高的那座寺庙。寺庙都是大同小异的,然而登山途中的风光还是值得一看的。

DSC01943

DSC01950

查看或添加留言

在美国购物

· 阅读需 15 分钟

营养药和美容护肤品

最近因为电脑出了点问题,一直没能更新博客,好在新电脑终于到手,今天重新开工了。

过几天就要启程回国了,最近正忙着收拾行李。每次来美国时行李轻装上阵,通常只有一个箱子,但回国时几乎都变成两个,满满一箱子的礼物和代购品。这次尤为夸张,除了帮公司带的设备外,还史无前例地收到二十几个人的购物清单,直接超过了我的运载极限。迫不得已之下,后续的代购请求只能婉拒。据说是因为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公司可能要缩减出差计划,所以大家都抓住这次机会,把购物清单集中到我这里来了。

行李箱里最大的“空间杀手”当属营养药:维生素、鱼油、钙片占据了主力阵容,此外还有蛋白粉、葡萄籽、西洋参等。

在中国,我几乎没买过营养药,对国内的价格也不了解。不过在美国,这些东西并不贵,一瓶便宜的五六美元,贵一点的十七八美元。所以即使国内的价格高几倍,其实也差不了多少。然而,这些药罐体积巨大,占地方又占重量,从美国带回去的性价比实在不高。我正在考虑以后尽量少带这些物品了。

相比之下,护肤品显然“高效”得多。一些护肤品,尤其是眼霜之类,小小一瓶就可能价值上百美元。我曾陪老婆逛过化妆品店,发现美国和中国的价格确实差距明显。不过也不是所有品牌都更划算,比如资生堂的护肤品,我带回去一套后比价发现中美两地几乎持平。

价格差距最大的可能是倩碧。倩碧在美国像“大宝”一样亲民,但在中国摇身一变成了中高档护肤品。其他常见的品牌如兰蔻、雅诗兰黛和 Kiehl’s 等,也经常出现在代购清单里。很多人喜欢在机场的免税店购买化妆品,虽然方便,但未必是最划算的选择。如果想省钱,折扣店可能更合适。折扣店的折扣力度通常在 15% 以上,加上税后仍比免税店便宜。如果赶上促销活动或用一些网上的优惠券,折扣还能更大。比如这次我买了一瓶兰蔻香水,商场标价四十多美元,折扣店里只要二十美元。

不过,折扣店的缺点是货品不全,并不是所有想买的东西都能找到。而在商场买护肤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商场有时会举办促销活动,赠送一些礼品。我以前就拿到过几次大礼包,里面有七八种试用装,颇为实惠。如果你脸皮够厚,还能向店员讨些样品。商场和折扣店买的商品都需要缴税,但一些大型商场会提供退税服务,对外国游客非常友好。

不过,对我来说,每次来美国出差工作都非常忙碌,几乎没有时间逛商场或办理退税。所以最终,大部分护肤品还是选择在免税店购买。

说到护肤品,有些东西我还真是不能理解。比如有人让我买黄瓜水、西红柿皮、西红柿瓤、牛油果这些东西,我家附近的菜市场就全有,干嘛非要花高价在美国买呢? :D

服饰

衣服鞋子一类的物品,不亲自试穿,很难直到是否合体,所以我通常不会帮人代购此类物品。不过看其他同事来美国时,这些却往往是采购清单里的重要一环。

还记得我第一次来美国时,陪一位上海女同事逛了一次折扣店。她一边挑选,一边感叹这里的衣服价格实在便宜,最后抱回一大堆衣服和裤子。我虽然没和她争论,但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几十美元一件的衣服,怎么能算便宜?要知道,我在上海的超市里买一件衣服才花几十人民币。不过后来谈恋爱后,才在女朋友的教育下明白:原来衣服也是分牌子的。等到她成了我的老婆,我那些在超市买来的衣服就全都捐去了贵州山区。

四年前,折扣店才开始在上海兴起,而在美国,折扣店几乎随处可见。这里的商品多是过季款或断码产品,因此价格大打折扣。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在中国被视为高档奢侈品的品牌,一进折扣店就立马变得“亲民”起来,难怪折扣店深受爱面子的“穷人”喜爱。

如果再加上优惠券,价格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在美国购物的一大乐趣就是寻找优惠券。经济学中,优惠券被称为“价格歧视”工具。通过优惠券,商家能为同一商品制定两种价格:一类是愿意多花钱省事的顾客,另一类是愿意费点事省钱的顾客。我这种“穷讲究”的消费者,当然是选择多费些事,到处搜刮优惠券,力求用最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尤其是逢年过节,商家的折扣力度更大。不过可惜的是,我总是在中国的节假日跑来美国,却从未赶上美国的大促销节日。这次也是一样,在感恩节前两天就要回国了。感恩节可是美国一年中折扣最疯狂的时节!尽管如此,这次还算幸运,赶上了墨西哥的一个重要节日。由于德州紧邻墨西哥,很多折扣店都推出了针对墨西哥购物者的优惠活动。我用一张 20% 的优惠券省下了上百美元,心里还是颇感欣慰。

奥斯汀附近有两处折扣店,价格相差不大。一处是 Round Rock,距离较近,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这家规模不大,但常见的品牌一应俱全,所以我更经常光顾这里。另一处位于 San Marcos,车程约 40 分钟。这家规模庞大,商品种类极其丰富,甚至还有退税服务,是德州南部著名的购物天堂。我这次去 San Marcos 时,正巧赶上墨西哥的节假日。整个店区挤满了墨西哥购物者,停车位都几乎找不到了。听说有些墨西哥人甚至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只为来这里“扫货”。

自从被禁止在超市买衣服后,我渐渐发现,折扣店里的商品确实“性价比”极高。这次给老婆买了一双 Clarks 鞋和一块浪琴手表,鞋子的价格只有国内的四分之一,手表则约为国内的一半。这样的价格,确实令人心动!

电脑

以前来美国出差,我几乎不给自己买东西,但这次破例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

之前用的笔记本已经服役超过五年,尽管升级过内存,但依然只能胜任一些简单工作。要想一边运行 LabVIEW 一边写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萌生换新电脑的念头已有数月,但因为价格不菲一直没下定决心。这次来美国,刚好抓住机会——这里的一些电脑型号比国内便宜得多,正好“捡个便宜货”。

如果不考虑价格,苹果电脑是个不错的选择,外观精美,性能优异。不过,高昂的价格让我望而却步。这次看中了一款新品,价格约 1500 美元。在苹果专卖店里徘徊了好几圈,最终还是没舍得出手。惠普笔记本也不错,但其性价比一般。几款心怡的型号,价格都较高,只能作罢。至于宏碁电脑,虽然号称性价比之王,但周围朋友反馈质量和售后都不尽如人意,所以也被排除在外。

此外,我深入研究了是戴尔的 Latitude E6400。戴尔在我心目中一直有不错的口碑。之前用的 Latitude D500,五年来无论摔在行李箱里还是带着到处跑,都表现坚挺,从未出过硬件故障(家用系列质量则没这么优秀)。E6400 同样延续了这条产品线稳定可靠的特点,是性能和便携性的最佳平衡。

不过,最后我买的是联想的 ThinkPad T400。原因很简单:配置相似的 T400 比 E6400 便宜了一百多美元。ThinkPad T 系列在业内享有良好口碑,质量方面丝毫不逊色于 Latitude。具体来说,Latitude E6400 更注重便携性,例如全金属外壳、轻量化设计、节能等;而 T400 的性能更为强劲,如 DDR3 内存、双显卡设计。对我而言,T400 的性能更契合需求,何况它还更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ThinkPad T 系列在国内堪称“身份象征”,价格昂贵。但在美国,其售价却出奇“平易近人”。从联想的财报来看,中国市场是其盈利的重头戏,而海外市场常年亏损。看来联想还真是“赚中国人的钱,补贴全世界”。

在美国,网上买电脑比实体店便宜得多。联想和戴尔都有官网直销服务,消费者可以自由配置电脑。若追求更低价,还可以在它们的折扣店里选购退货电脑,价格比新品低 20% 至 30%。不过我担心退货产品的质量问题,最终还是选择了全新机型。

为了拿到好价钱,优惠券成为关键。戴尔的 Latitude 系列优惠券非常稀少,这也是我放弃它的原因之一。相较之下,联想优惠券的获取频率和折扣力度更友好,10% 是常见折扣,20% 算比较罕见,遇到直接下单准没错。值得注意的是,联想的优惠是在现价基础上折扣,而戴尔则是在原价上折扣,这使联想的价格更为划算。

幸运的是,这次赶上了感恩节前的促销活动,用了一张 20% 的优惠券,最终总价连税 960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6600 元。同配置的行货在国内售价高达 1 万 2 千多元,贵了一倍还多。这种差距在其他品牌的电脑中并不常见。

配置电脑时,我有几点小经验:对升级难度较高的部件,比如 CPU 和显示屏,尽量选择高配置,以延长使用寿命;对内存、硬盘等容易升级的部件,则选择基础配置,后续自行购买配件升级,可以省下一笔可观费用。

在官网购买呢电脑的唯一不足是等待时间较长,通常下单后需要两周才能收到。不过,总体来说,这次选购过程相当顺利,既省钱又买到称心的电脑,真是满满的成就感!

查看或添加留言

南京招聘之旅

· 阅读需 24 分钟

动车

    自从铁路开通动车以来,它便成为我短途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尽管我乘坐动车的次数并不算多,但每次的体验总能带来惊喜。这次从上海到南京的旅程,我们选择了上海直达南京的动车。

火车刚刚驶离上海站,时速便迅速攀升至250公里/小时。上海到南京的铁路全长约280公里,按这一速度推算,一个小时多一点就能到达南京。不得不感叹,如今的铁路运输实在方便快捷。相比十年前,我在南京读书时,从南京到无锡需要坐三个半小时的火车,那时的火车速度甚至比汽车还慢。因此,沪宁高速开通后,我曾经更倾向于选择汽车客运往返南京和无锡。

然而,这次动车的速度却并未完全保持在高水平。一出上海地界,列车速度便降至150公里/小时左右,最终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才到达南京。与动车之前的T字头直达列车相比,这样的速度提升并不显著,因为T字头列车同样需要两个小时到达南京。

同行的老贺是一位德国朋友,他提到德国的高速列车通常能达到350公里/小时,与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相差无几。然而,他也指出,磁悬浮列车目前仍面临诸多技术和实用性问题。因此,尽管德国是磁悬浮技术的先驱,至今也未能实现商业化应用。

神奇相片

挑选简历时,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翻看了一份简历,随即摇头说道:“这个人绝对不行。找工作是人生大事,他连一张好照片都不肯拍,态度太敷衍了。”

我接过简历一看,果然,照片上的小伙子显得毫无精神:头发蓬乱,衣着随意,表情呆滞。既然HR已经下了结论,这份简历自然被放到了一旁。

从几百份简历中挑选出不到十分之一来参加面试,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严苛的筛选过程。任何小瑕疵都可能成为淘汰的理由。就像刚才那份简历,面试官很可能会因为照片问题质疑求职者的态度不认真,进而联想到他工作的态度是否也同样敷衍。尽管工程师并不是凭外貌录取,但至少照片应该干净整洁,传递出积极的形象。否则,还不如不附照片。事实上,大多数递交的简历都没有附上照片。

与这种随便对付的照片相反,现在许多求职者的简历照片都经过电脑精心美化。最早将这种服务商业化的是上海的“神奇照相馆”。据说,他们拍摄并处理过的照片,既保留求职者本人的特征,又让照片比真人更具吸引力。从祛除青春痘到调整肤色、脸型甚至表情,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     这一服务推出后立刻受到毕业生的热烈欢迎,甚至在上海高校中“无人不知”。他们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想拍一张“神奇照片”得提前几个月预约。如今,类似的服务在各地都已普及,南京自然也不例外。尽管如此,我仍习惯将这类服务统称为“神奇相馆”和“神奇相片”。最近,我老婆博士快毕业了,也嚷嚷着要去当地一家神奇相馆给毕业证拍张照呢。

其实,我自己也有一张“神奇相片”,是两个月前公司统一拍摄的。当时,公司特意邀请了两位神奇相馆的摄影师为参加NI Days活动的员工拍宣传照。     我是公司里著名的小眼睛。有一次,几个同事一起玩“杀人游戏”,大家闭着眼睛的时候,“法官”说:“杀手请睁眼……杀手,你把眼睛睁开啊!”。结果大家忍不住嘿嘿笑出了声,全都知道我是“杀手”了。
    这次拍照的时候,摄影师也是一个劲的要我瞪大眼睛,同时他又要求我咧开嘴笑。我也不知道我脸上的神经和肌肉是如何搭配的,总之,瞪大眼就咧不开嘴;咧开嘴就瞪不大眼。我在那呲牙咧嘴半天,可是乐坏了了一帮在旁边凑热闹的Marketing小姑娘们。

最后拿到照片时,我颇有些失望:既不比真人好看,也没有比其他照片更帅。或许是因为我的长相确实“神奇”到无从改善了吧?虽然由于时间冲突未能参加 NI Days,但这张“神奇相片”却成了一个纪念。

神奇照

面试

今年来南京招聘时,宣讲会的参与人数和收到的简历数量比往年都有明显增加。更令人欣喜的是,进入面试的同学整体表现也优于往年。然而,由于地理和资源的限制,我们从南京录取的人数注定会低于上海。这对我而言,始终是个遗憾。在众多表现优秀的候选人中,只能挑选少数人进入下一轮面试,这无疑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过程。

这次,我们软件部门的南京面试有些特别。我们安排了两位面试官:我和老贺。老贺是德国人,来中国不到一年,只能用英语与面试者交流。在发面试通知时,就有同学打电话来询问,是由中国面试官还是外国面试官负责。不过,我们在电话中并未明确告知面试官会是谁。估计很多接到通知的同学都会开始琢磨如何用英语自我介绍了。

第二天,我们到达预定的面试教室时,已经有两位同学早早等在那里了。其中一位发现将要由老贺面试他,立刻趴在门边,开始在那捶墙。

老贺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德国腔调,我刚认识他时,听他说话也需要集中注意力。能够与他流畅交流的同学,英语水平显然已经相当优秀。幸运的是,现在的学生整体英语能力不错。事实上,老贺面试了十几位同学,只有少数几人无法交流。

相比之下,我显然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虽然无论被谁面试,最终的结果可能差别不大,但被我面试会轻松许多:至少不用一边组织英文词汇,一边回想自己要说的内容。而且,我一直认为,面试不必搞得像一场紧张的考试,也能筛选出优秀人才。因此,我尽量让面试过程轻松自然,避免让候选人感到为难或尴尬。

每次面试结束前,我都会问候选人是否有任何问题或反馈。有趣的是,这次有两位来自南大的同学提到,面试时间太短了,还没完全展示自己的能力,时间就到了。或许,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延长面试时间。硬件组的面试时间比我们长一些。然而,我也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自己是一种能力。如果与面试官谈了半小时还无法体现自身优势,再多半小时可能也难有本质性的改变。

The Brightest and The Best

这是我们公司的招聘口号:我们寻找“最聪明且最优秀”的学生。尽管我从未深究这句话是否意指“同时最聪明又最优秀”的人,还是分别指“最聪明的”和“最优秀的”两类人,但其核心含义无外乎就是招揽“最好”的人才。不过在实际招聘中,由于“最聪明”相比“最优秀”更容易量化和界定,它往往成为更显著的评判标准。

关于招聘时该选什么样的人,我自己也反复思考过。我认为,一个组织如果全是“最聪明”的人,未必是最优的组合。因为这些人通常希望从事能够最大化体现其个人价值的工作,他们的兴趣和意愿往往高度重叠。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最有效的任务分配方案。

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们参加数学、电子科技等竞赛时,最聪明的几个人通常不会扎堆组队,而是各自领衔不同队伍。这是因为“最聪明”的人之间更倾向于竞争而非合作。在一支成功的竞赛团队中,可能一个人专注于解决核心难题,另一个人负责整理文档,还有人承担琐碎事务。这样的分工协作,反而能带来最佳的团队表现。如果每个人都只专注于技术难题,整体成绩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一个规模化的组织中,总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工作需求。有人需要攻克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也有人需要安心从事重复度高、对“聪明才智”要求较低的工作。这两类任务对组织而言同样重要。因此,最佳的招聘策略并不是仅寻找“最聪明”的人,而是录用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人,并充分发挥其专长。

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多样化的人才组合:有人特别聪明,有人吃苦耐劳,有人细心严谨,有人善于沟通,还有人具备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然而,在现实招聘中,大公司的选拔往往层层筛选,只要面试官在任何一轮中发现明显的缺点,候选人可能就会被淘汰。最终被录取的,往往不是那些优点最为突出的“天才”,而是缺点最少、最不容易被挑剔的人。

有一次在宣讲会中,一位同学针对这个口号就行了提问:“很多用人单位都说要找最适合的人,而你们为什么强调要找最优秀的人?”我想,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实际上都希望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只是“优秀”的人才往往对企业的期望也更高。坦率讲,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备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的条件,这也决定了并非所有公司都敢公开宣称自己要找“最优秀的人”。相比之下,一些企业会更倾向于强调“适合”这个概念,既是为了显得务实,也是为了避免无谓的期待管理。当然,不论哪家公司,在发给应聘失败者的拒信中,都一定会说明:“你未能通过并非因为你不够优秀,而仅仅是因为你与我们企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

匆忙

这次南京之行安排得异常紧凑,因为我急着回上海收拾行李,几乎没有给自己留出任何游玩的时间。

第一天刚到南京,就立刻投入招聘宣讲会的准备。宣讲内容主要是公司和职位介绍,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但若是再让我讲,还是得花些时间准备。好在这次同行的两位同事非常积极,主动承担了演讲部分,我只需要做些辅助性的杂务,稍微轻松了些。然而,晚上挑选简历的任务却一点也不轻松。一大摞简历反复筛选,看到凌晨一点多才终于把需要面试的名单确定下来。

第二天的安排相对松散些,白天的面试结束后,没有额外的工作任务。几个同事听我介绍南京的主要景点后,决定去总统府西侧的1912街区转转。这个地方和上海的新天地类似,以酒吧和西餐馆为主,是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效仿的新型休闲娱乐区。在去的路上,同事给我讲了个笑话:几个月前,他出差大连,想找酒吧放松一下,却发现路边的酒吧门口总有浓妆艳抹的女人,看上去像是提供特殊服务的地方,让他不敢轻易进去。无奈之下,他向巡警询问大连有没有正规的酒吧,巡警回答:“有啊,很多。”当他进一步解释说想找个单纯喝酒聊天的地方时,巡警想了想说:“那就没有了。” 我自己对喧闹的酒吧并无兴趣,于是将他们送到目的地后,便独自回酒店处理邮件。事实证明,提前休息是明智的,因为第三天的行程几乎把我累垮了。

在南京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碌的一天。早上起床后,先收拾需要寄回上海的行李。由于酒店的商务中心要九点才开门,而我们八点半前就得赶到学校,只能放弃早上退房的计划。然而酒店规定必须在中午前退房,否则会加收费用。于是,我们中午不得不抽时间赶回酒店快递三个纸箱,办理退房手续,再把随身行李寄存在大堂。中午时间紧张,只能随便吃个汉堡应付一下,然后继续下午的面试工作。

下午五点半面试结束后,我们必须赶上七点的返程动车。本以为时间还算宽裕,但不巧的是,这时正值南京出租车司机交班的高峰期,路上的出租车几乎全是空车但不载客。我们在新街口附近等了二十多分钟也没拦到车,不敢再耽误时间,只能决定步行回酒店取行李。

从学校到新街口的这段路,我大学时期走过无数次,但从未像这次走得如此匆忙。老贺迈开大步疾走,我不得不加快步伐才能跟上,步频估计已经接近竞走了。十分钟后,我们到达酒店,我的衬衣已经完全湿透,而穿着西装的老贺却依然神采奕奕,几乎没出汗,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体能。

取了行李后,我们放弃继续打车,直接选择地铁。南京地铁不像上海那么繁忙,从新街口到火车站的距离并不远。最终,我们六点半就赶到了火车站,还有时间快速解决晚餐。候车室里只有两家快餐店——肯德基和永和豆浆。老贺已经连吃两天汉堡,死活不肯再进肯德基,于是我们选择了永和豆浆。虽说永和豆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大概相当于肯德基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但对我来说,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老贺趁我点餐时溜出去,不知从哪里买了两罐青岛啤酒。

直到坐上火车,安稳地倚靠在座位上,我们才终于松了一口气。手中有啤酒,身边有朋友。

讨厌坐飞机

接到去南京招聘的任务,我心情非常好。不仅因为南京是我的大学所在城市,也是因为去南京只需要坐火车。相比之下,凡是需要乘飞机的差旅任务总让我感到头疼。虽然我不会因为讨厌飞机就推辞工作,但每次登机前,总是会涌起一丝不安。然而,这篇文章正是在飞机上写的——从南京回来匆匆整理了行李后,我又踏上了另一段旅程。

公司新员工培训有一条关于“Professional”(专业精神)的例子:即便不喜欢乘飞机,若工作需要,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让我感到些许安慰,看来讨厌坐飞机的同仁还真不少。

据说这种对飞行的天然抗拒源于人类祖先的遗传记忆——只要双脚离地,就会本能地感到不安。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栖居在树上,掉下来的经历估计不少,积累了长达几百万年的“心理阴影”,而我显然从遗传里分得了多一些的“份额”。虽然理智上知道飞机事故的概率比中大彩还低,但每当想到即将登机,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坐公交车时,无论司机怎么风驰电掣,我都能淡定自如;可在飞机上,只要稍有颠簸,手脚便开始冒汗。一些乘客一上飞机就喜欢脱鞋,或许也是为了缓解类似的不适感吧。

这种持续的紧张,让这次从上海到旧金山的10个小时飞行显得尤为漫长。比起以往从南京坐近40小时火车回齐齐哈尔,我竟觉得这段旅程更难熬。飞机上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睡觉。然而,从上海到旧金山的飞行时间是白天,我几乎无法入睡。相比之下,从旧金山到奥斯汀的航班正好是上海时间的后半夜,我总算可以小憩片刻。真是羡慕那些不论何时何地都能酣然入睡的人。

除了睡觉,我通常会靠看电影消磨时间。然而,飞机上的电影往往选择有限,画质和音效也差强人意。为此,这次我特意带上纸和笔,打算在飞机上写点东西。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明智。正因为有了这 10 个小时的飞行时间,我得以将这次招聘的点滴记录得格外详尽,也算是为这趟长途飞行找到了一点意义。

查看或添加留言

遇到热情的美国母女二人

· 阅读需 5 分钟

    刚才和几个同事去一家叫 Salt Lick 的店吃烤肉。我们几个研究菜单时候的迷惑表情被旁边一位阿姨看到了,她和她女儿刚吃好饭正准备走。于是主动的跑上来给我们介绍这家店的特色菜,顺带又开始 介绍德州风情。而她的女儿更是现身说法,指着身上的衣服,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德州特色服饰。女儿大约20出头,绝对是难得一见的大美女,身材、皮肤都非常棒;而母亲看上去也相当年轻,完全不像一般美国人老的那么比较快。不是她自己说他们是母女,我以为她才三十多呢。
    我们聊了几分钟,母女俩说了白白。俺们几个都没想到会有美女主动跑来搭讪 的,一个劲赞叹美国人民的热情。谁知过了几分钟,母女俩又拿了个收银条跑回来了。说是替我们买了本店的特色甜点,邀请我们品尝一下,我们更是感激不尽了。后来上菜的时候发现她们母女请我们吃得是一大个核桃派,要三十多美金呢。这美国人民对待陌生人也太有好点了吧。
    其实昨天我也遇到了一个好人。昨晚去一家店里换煤气罐,由于不知道咋个换发,我直接就把煤气罐拎到收银台去了。结果正好被一个刚结完帐美国老大爷看到,他说煤气罐不是在这里换的,接着拎起它就走。一直帮我把它拿到正确的换领地方,又跟我交代了几句才走。老大爷的腿脚明显没我利索,看他这么热情我都不知道说啥好了。

    从小就被告知,中国人重礼仪,富有人情味;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尔虞我诈,冷酷无情的。而我这几年的亲身体验却总是恰恰相反,比如感触比较深的:在美国开车的,看见老远有个人走过来,都会停下来,等行人过去再继续开。几辆汽车同时开到没有指示灯的路口,都会停下来,谦让一番。在上海,就不用我说了,不论开车也好,走路也好,比得就是谁胆大不怕死。当然,遇到开宝马的,你一定不要企图跟他比了。
    在上海,如果有个不认识美女突然跑来说要请你吃块价格不菲的蛋糕,还没鬼迷心窍的人恐怕都不敢受用吧;超市里突然蹦出个陌生人说要帮你拎包,你又会咋想呢?

    中国历来有儒家传统,相信人性本善;而美国则信奉人性本恶,主张人性和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不过无论他们主张如何,现实生活里,我体验更多的却是美国社会中人性善的体现远多于中国社会。
    要我说,每个人都天生的知道趋利避害,每个人的人性中都具有善恶两面。人要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把符合这个社会的一面展现出来,并且压抑相反的另一面。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决定了人的善恶倾向。公正、法治的社会,驱使每个人都向善,以获得社会的认同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而人治的社会则恰恰相反。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