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8 篇博文 含有标签「读(观)后感」

查看所有标签

循证医学对管理理论的启示

· 阅读需 7 分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但是直到最近的十几年间才开始流行起来。循证医学是指遵循科学依据(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患者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证据)基础上作出。

    诊病当然要有科学依据,这还用提出个什么思想吗,难道医生平时不是这么做的吗?目前,相当多的医生还真就不是这么做的。举个例子,你某一天觉得身体不适,需要看医生。如果你去看西医,他很可能会给你开一些小药片。如果你去看中医,那么你将会得到一大包草药。如果你拿着你的药片去质问中医:为什么你开的药和刚才的医生不一样,你有什么依据可以证明你这一大包草药,比他的药片对我的疾病更有利,多半你会被轰出来。反之,去问西医也可能是一样的结果。这还应该是在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如果你去农村的小诊所,不论什么病,得到的可能都是几针青霉素而已。
   小诊所的青霉素治疗法肯定还会延续很长一个时期,因为它看起来对相当一部分病人还是挺有效的。以上提到的几位医生,在为病人开药的时候,所采用的都不是循证的方法,他们所根据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而不论这种经验是否禁得住推敲。
    循证医学的思想一直得不到实践,是因为实践它的难度的确很大。比如要论证一包草药和几粒药片,哪一个对你的病证疗效更好。这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长期大量的跟踪实验调查。外界因素又很容易影响这种实验的结果,所以实验要求非常苛刻。即使有了实验结果,目前也没高效的途径可以把这种结论及时传达到乡村小医院,供那里的医生作为诊病依据。既然没有太多可供参考的外部信息,医生们也只好靠自己的经验了。
    过去几十年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终于给循证医学的实践提供了可能性。互联网为全世界的医生提供了进行交流的途径。为每一例病证查找治疗依据已经不能么困难了。

    管理领域存在着与医疗领域同样的弊病,管理者做决策,凭借的往往不是事实根据,而是自己的经验。比如一个老板问员工,采用什么手段才能提高公司的销售额。如果那个员工以前在dell做,他八成会建议做直销;安利跳槽过来的肯定会推荐做传销。事实上,也许他们谁都没有切实的证据可以证明自己提出的方案最为有利。
    换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如果老板来问我:我们打算开发一个XX项目,用什么编程语言最合适啊?我会毫不犹豫地说:LabVIEW。我才不管 LabVIEW 是否真的比 VC、VB 更适合这个项目呢,只要我用着 LabVIEW 比别的顺手就行了。
    而作为老板,他在决定是否采用某一建议时,常常也是没有可供参考的证据,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作决定。而经验和直觉有时则是错误的。

    循证管理比循证医学更困难。因为人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生理差距是比较小的:如果一种药物能治好你的感冒,基本上它也就可以治好别人的感冒。但是不同企业和组织间的差别就太大了,它包括有行业上的差别、规模的差别、文化的差别等等。这些差异都会使得在某个企业颇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到了另一个企业就适得其反。而且,管理领域与医疗领域不一样,没有大量的个体供作对比试验。也就是说,管理者已知的案例没一个与眼前的问题有相同背景,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套用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循证管理与循证医学的思想一样,在刚出现时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也许这些困难不是短期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正如循证医学终于有了可以实践的机会一样,随着通讯手段的进步革新,以及管理案例的不断积累,终归有一天循证管理能够得以实施。

-----------------

     把循证医学的思想引入到管理领域,不是我的创意。我是在以前曾经读到的一篇文章里看到这个想法的。当时我正在上生物医学专业的课程,所以对这个想法印象比较深。今天又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所以把我的想法总结一下,记录下来作为备考。

查看或添加留言

《职场动物进化手册》读后感

· 阅读需 10 分钟

    先把本书的开篇问题拿来考考大家:
    肥猫本是一家大企业的高管,羽翼丰满了,于是跳出来单干,做医疗器械代理。肥猫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先后聘用了四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他的公司试用。四个人的月薪相差无几,都在每月 1200~1500 之间,并按销售业绩 12% 的比例提成,做为奖金收入。
试用期眼看要束了,四个业务员的情形是这样的:
    业务员 A,猪猡:来了近三个月了,老实听话,但稍一放松管理就偷懒,工作不指派到头上决计不会主动动手,叫苦的时间远比干活的时间更多。他工作时间最长,但业绩为零,始终没有搞定一家客户。
    业务员 B,狐狸:聪明机灵,表面上对肥猫唯唯诺诺,其实自己心里另有鬼主意,特别会干面子活,是得到肥猫夸奖最多的业务员。目前狐狸已经搞定两个单,为公司创收八万元。
    业务员 C,绵羊:勤奋耐劳,善于死缠乱打,他除了跑业务还经常被肥猫指派一些其它方面的工作,目前他是唯一任劳任怨的员工。虽然他来的时间不长,却也搞定一个单,为公司创收六万元。
    业务员 D,猴子:心思灵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狐狸的聪明,但不象猪那样懒,只是工作时不象绵羊那样实在。目前猴子正在全力推动与一家大客户的商谈,这家客户希望将价值六十万的订单交给肥猫公司来做。
    因为肥猫的公司较小,他决定四个业务员中只留下一个,予以重用,解聘其余三个。你认为肥猫会留下谁呢?

    我经常会想,如果我现在独立开一家公司的话,我有没有能力维持并把它做大呢?基本上,我对此事没有信心的,要不然我就不用还在这给别人打工了。读过了《职场动物进化手册》,我又发现了自己的一大缺陷,就是政治水平不够。不要说我还没有学会用资本家的思想来考虑问题,甚至连做一个部门主管的政治水平都没有。
    肥猫选择留下了猪猡。不但如此,肥猫还对他委以重任。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性质也有小作坊变成上市股份制公司。这期间,公司管理层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猪猡长盛不衰,是公司永远的副总。资本家也不是那么好做得,这样的方案也能想得出,还要做得到。
    本书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情节却并非夸张。想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来学校招聘,他们面试的结果让我们大跌眼镜:成绩好的不要,能力强的不要,技术水平高的不要... 我当时真是搞不懂他们怎么想得,只是诅咒这样的公司赶紧倒闭。当时采用这种标准的不仅只有这一家,我对它记得牢是因为几年之后,这家公司越做越大,居然还上市了,搞得我一下子就对中国股市失去了信心。

    现在相当一部分公司就像是漫画里说的: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畜牲用,把畜牲当干部用,把干部当奴才用。和同学聚会的时候,常听到的一种抱怨就是,某人说他现在的主管是只猪,业务不懂,能力没有,除了给大老板拍马屁,什么都不会。可就是这样一只猪却可以拿着比他高几倍的工资对他发号施令。于是他对这家公司的前途彻底失望了,跳槽换了家公司。过后发现新公司居然还是这样,而他原来的公司也没有向他料想的那样很快破产,相反,效益仍然蛮好。
    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了:从一家公司的内部看过去:作风官僚、奸臣当道、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好的建议不被接受,好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公司大部分的资源都在内斗和扯皮中被浪费了。而从公司外部看过去,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光鲜情景:公司效益原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也许我们就不能对这种现象做太过偏激的评论了。尤其是只是一味抱怨对个人进步没有任何好处。个人只有适应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和制度,才能比较顺利的发展。而要想适应这个社会,总要先全面真实地了解它吧。所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或许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或许很多看上去不合理的结构,并非毫无道理。

    说回来吧,这本书讨论的其实就是办公室政治。我一直很讨厌政治,一提起它,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各种阴谋诡计,和各种丑恶的嘴脸。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的。所以我一直试图躲避所谓的政治:不参加任何与此贴边的组织和活动,不和别人严肃的讨论相关问题。我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强加了很多主观意愿在其中的。就想傻根眼中的的天下没有贼一样,我也看不出我所在的办公室里有什么政治。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江湖就是政治了。一味的对喜欢的东西视而不见,绝对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最近有几个朋友总是劝说我要提高一下认识,或许我的确应该换个角度来看看日常发生的问题了。
    《职场动物进化手册》还是很适合做办公室政治入门书的。因为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寓言。即便对政治一窍不通的人也不至于看起来觉得沉闷。读完全书,发现我需要对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重新评价,当然对每项工作的优先级也要用新的方法衡量衡量了。对照书中的动物,还真的看到了不少周围熟悉的影子 :)
    外企之中,最常见的动物就数蠢驴了。因为,大多数的舆论都是鼓励人们作蠢驴的。我也一度非常喜欢蠢驴这个角色,但是人的思想是会变得,我现在开始不喜欢这个角色了。脱离这个角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政治头脑。蠢驴们并非智商或情商低,想不通政治这东西,而是很多蠢驴本身对政治这东西有抵触情绪。如果能消除这种抵触,意识到它也是帮助个人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门学问,蠢驴是可以一跃进化为猎犬的。

    当然,敏感的政治头脑不是看一两本书就能养成的,还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培养。咱先从身边的政治开始学起吧。这本书看完,我总算是朝着狗狗的方向,进化了第一步。

查看或添加留言

《PERSONAL POWER》读后感

· 阅读需 14 分钟

    确切的说,应该是听后感。这套《激发个人潜能》是由安东尼 罗宾(Anthiny Robbins)主讲的一套有声教程。安东尼据说是现在美国出场费最高的培训教师,他讲的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关于励志、心理辅导方面的。这套长达三十天课时的《激发个人潜能》实在是长了一些,某些章节明显有拖延时间和故弄玄虚的嫌疑。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我所有看过的书、听过的教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我的性格在这几年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阶段就发生在聆听这套教程的一个月里。
    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或心态有不满意的地方,又迫切地想取得一些改变,那么我向你推荐这套教程。

一、人们行为的动机

    人的需求,或者说各种行为的动机都是什么呢?我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有的课本上把人的需求按层次分了几层:越是底层的越是重要,当低层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就会转向更高层次上的追求。比如从低到高的需求一般是:生存的需求、温饱的需求、养育后代的需求、交流的需求、被别人认可的需求等等。可是我对这种分层方法一直是有些异议的:因为它总是存在着特例。比如有些人宁可死也决不会去做某些事、有些人可以饿着肚皮去帮助别人等等。有特例存在,则说明此理论还不够完美,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本质,我认为应当有更本质的东西在指挥着人们的行为和取舍。

    相比之下,我就比较欣赏《PERSONAL POWER》对这个问题的本质的分析。

    人的行为只有两个目的:逃避痛苦和追求快乐。当然这两点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它们的优先级有所不同,并且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因此还是把它们分开来讨论。对于同等程度的痛苦和快乐,人们逃避痛苦的动机要远远高于追求快乐的动机。如果你意识到,一件事情既可以给你带来痛苦,也可以带来快乐,通常你就不会去做这件事了。判断任何一件事情是和快乐联系在一起,还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则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并且这种观点是可以通过外界影响被改变的。所谓的“洗脑”就是重建这种联系的一个过程,它的效果之明显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现在可以分析一下这种联系对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的人想自杀,是因为他们已经把生存和极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为了逃避痛苦,他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情,包括放弃生命。有一种人叫做受虐狂。为什么这种人可以忍受肉体的痛苦?因为他觉得肉体痛苦的程度是比较低的;但是,别人虐待他是因为别人重视他,“爱”他,折磨是爱的一种表现,而被爱是快乐的。这种快乐远远大于肉体的痛苦,所以他可以享受被虐待的过程。还有的人通过天堂的72个处女,把当人体炸弹和快乐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得出这两种动机的强大力量,它们可以造就出完全变态的人格。但是这两种动机并非只能驱动人们去做坏事,如果我们了解并能够合理利用这种驱动力量,它是可以帮我们克服自身的缺点,驱使我们走向自己设计的成功道路的。

二、自我“洗脑”

    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明知道有害,自身却难以克服的障碍。下面我用几个案例说明一下如何利用上述的动机理论来帮助自己。
    对当众讲话感到恐惧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心理状态。这种恐惧使得许多人不敢在公众场合、尤其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它使得你错失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你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你很难取得成功。
    在中国,有这种恐惧感的人的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我们周围相当多的人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也曾当众表达过自己想法。 由于年龄尚小,说出来的东西非常幼稚,结果是招致听众的一片嘲笑,让我们觉得极其难堪。或许那些听众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但是我们经历过数次这样的遭遇之后,就逐渐把当众讲话和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即便到我们成年后,环境变了,周围的人的处事方法也不同了,再也不可能对你的观点轻蔑嘲笑了,但恐惧感依然存在。
    现在问题来了,假设你现在进入了一家外企,在这家企业里闷不作声的员工肯定很难有出头之日。那你就要开始考虑如何改变自己腼腆沉默的性格了。
    要克服当众讲话的恐惧,首先要理性地考虑一下,当众讲话是否真的对我们有负面影响。我前面提到过,现在人们的理念已经比二十年前进步多了。尤其在外企,不大可能会有人故意贬低你的观点。即便有个别人以取笑别人为乐,他们也决不会成为什么重要人物,对你不会有什么影响。反之,老板在会上征询意见,你抢先站起来说上几点,不论你的意见如何,至少在老板那混了个脸熟。以后老板能不时想起你,就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机会。再者,即使你说的意见不合时宜,以后自己不提,别人也不可能想起来。要是说对了,它可以作为自我吹嘘的一个重要谈资。这是只赚不赔的好事啊,万万不可和恐惧联系在一起。这么一想,就知道了当众讲话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上文说过,人追求快乐的动机没有逃避痛苦的动机强烈。所以更有效的方法是要把不敢当众讲话与更强烈、更深层次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不敢当众讲话有什么痛苦呢?当然有。你不敢当众讲话就会失去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被埋没。日积月累,多年之后,当你的朋友们都事业有成的时候,你还是平庸无为。那时候你是何等痛苦?如果你现在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这种痛苦,就自然有决心、会想办法主动改变性格来避免它了。
    其他类似的情况还有:你想减肥,但是将来苗条美丽身材所带来的快乐可能比不上眼前美食带来的快乐这么实在。这时你就要变换思路了,要把美食和痛苦联系起来,之后自然就会少吃。戒烟后口气清闲,节省开支等等带来的快乐,远远抵不过烟瘾犯了时的痛苦。想戒烟吗,就必须把戒烟与比烟瘾更大的痛苦联系起来。
    道理已经说清楚了,但执行起来就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啊。比如,当众讲话与恐惧这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关联是很难被打破的。再比如吸烟,他带来的痛苦即便深刻,那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而吞云吐雾的快感却是近在眼前的。再加上人常有侥幸心理:我吸烟就一定得癌症吗?诸如此类,都是我们重建快乐、痛苦联接的障碍。要克服这些,或者等待某个重大事件发生,一下子改变了你已有的联接关系;或者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强化新联接的重建过程。
    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可以掌握的是后者,多花一点时间同样可以达到效果。以克服美食的诱惑为例,找个每天陪在你身边的人做教练。你每次夹起一块肉的时候,他就跟你说又有谁因为太胖而恋爱失败;或者因为太胖得了心脏病、肝硬化什么的;然后还要把病人的痛苦、肝脏上的肥油等等描述得绘声绘色。这样虽说恶心了点,不过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把盘里的肉和病变的心、肝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对肉类再也没有食欲了。
    没有合适的教练人选,那反复听听这套《PERSONAL POWER》也可每天给你鼓劲,充当教练用。

三、我的经历

    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克服与人交流障碍的这样一个过程:从见了生人就脸红,一声不吱,到可以用英语向台下几百个老美工程师吹嘘自己的技术。变化虽大,用的也不过是上面的方法,就不再重复了。还是说一个比较好玩的转变吧。
    我本来特别喜欢吃海鲜,可是有一天突然得了“人工荨麻疹”,一种过敏性疾病。照例海鲜这种刺激性的东西是不应该再碰的了,可我就是馋得忍不住。而且有点侥幸心理,觉得海鲜也许不会加重我的病情吧?于是鱼虾照吃不误。终于,有一天在吃过海鲜大餐后不到两个小时,手臂上就起了一片红斑,奇痒无比。吃药不管用,三天之后才慢慢消去。打那以后,就算看见再大的龙虾,我也不流口水了,因为我已经把它和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庆幸的是,自那以后我的过敏也开始有所好转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

《突破停滞》读后感

· 阅读需 5 分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被很多人誉为洗脑书,意志不坚强的员工看过之后就会不问报酬,尽心竭力为公司卖命。所以,为了不被洗脑,每个员工都应当拓宽阅读面,兼听则明嘛。

    《突破停滞》这本书绝对不会被你的老板所推荐,甚至会被他们所痛恨。因为这本书怂恿人跳槽的,但是正好拿来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和一下。

    《突破停滞》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果你连续五年没有被升职了,那么,为了自己的前途,无论如何也要换个地方了。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为大家指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就是敬业。但是,敬业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这条道路不保证你一定成功。获取成功,有时需要执著,有时需要变通。

    比如你进入了一家传统的国有企业,尽管你才华横溢又勤恳能干,可是掌管你是否升迁的领导就是不欣赏你。人家就是喜欢会拍马的,不喜欢会干活的。你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又能怎么样呢?

    再比如,你进的是一家奖惩较为公正,比较稳定的外企。这样的企业一向都很吸引人,能进去的必定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你看看周围,同事们的智商,情商,都不比你差。想在这样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太困难了。在大家水平接近,互有优缺点时,在这种情况下,对一每个不能被提升的人来说都不是太公平。而站在公司的角度,做到对每个员工都公平也不可能。一旦你成了牺牲品,不要指望公司有朝一日会补偿你。要想得到公正,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总而言之,不论你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如果连续5年没有被升职,那你就应该很清楚的意识到公司领导对你的印象如何。基本上,你以后在这家公司的机会也不会很多了。这时,你其实就只有一条出路了- 跳槽。

    对于个人而言,即使你不在乎所谓的职位薪水,如果连续5年没有被提升,也应当考虑有所变动才行。

    首先,人的情绪会受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被别人认可,升职提薪是被认可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它反过来会鼓励一个人把工作做得更好。相反,长时间得不到这样的肯定,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慢慢的会让一个人觉的自己的工作无人关心,索然无趣。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混日子,对公司是损失,对个人损失更大。

    其次,5年后没有被升职,意味着你很可能还要继续重复你早已熟悉的工作。你将不会在你的工作内学到更多的新知识,也没有更多有意义的经验可以积累。我认为,如果一项长期工作,除了不算丰厚的酬金,其他什么都得不到,那么这项工作根本不值得一个技术工作者来做。

    小结一下:不论站在什么角度,都不能呆在一个位置上长期不动。跳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为了不让老板们太恨我,给出一条比跳槽稍微缓和的出路:在公司内部换个部门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查看或添加留言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 阅读需 8 分钟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们(包括君王、地主、家长、帮会头领等等)及其御用文人们,搞出了一大套理论,来要求被管理者对自己效忠。并且把对自己的忠诚提升到了道德和法律的层面,让被统治者不得不忠于自己、为自己卖命。封建制度垮台后,这些理论也遭到了摒弃。
    现在在企业里,雇员们都很清楚:雇主发给自己的钱是自己应得的,无需对雇主感激。雇主不过是利用自己当赚钱,他们不会去真正关心一个员工的个人发展,而员工也就没必要自作多情地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企业效益不好时,雇主会毫不犹豫把多余的员工一脚踢出去;反过来,员工跳槽,也不会背负任何道义上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雇员对待工作仅仅是应付了事,能够做到不对老板布置的任务讨价还价,已经很不错了; 而想让员工发挥主动性,为企业分忧简直是痴人说梦。没有了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雇主们为如何笼络住员工们的心,让他们对企业尽忠职守而苦恼不已。除了许以厚禄要职,雇主们还必须不厌其烦,转弯抹角地劝说自己的员工。当然荣誉也好,道德也好,都不那么容易获得雇员的赞同。到最后,行之有效的说辞可以归结为只有一条“作为雇员,你现在表面上是在为公司工作,其实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做得好,会对你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确实,要想让别人帮助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他知道,他这么做是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然而, 即便是这一条,雇主们翻来覆去说得天花乱坠,也未必打动得了雇员。 更何况很多雇员已经认定雇主和自己是对立的,认定雇主不可能真心替自己着想,认定他们多半是在骗人。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文发表以后,让所有的雇主眼前一亮。虽然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那些陈词滥调,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无疑说得更加婉转动听。 并且它把道理融入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对雇员们更加受用。加之这是篇短文,连同其他文章编成小册子,正好可以让雇员们带在身边随时激励自己。于是雇主们开始大量采购这本小册子发放给自己的员工,从而造就了一本书的销售神话。

    刚才说了半天,都是我对于为什么这本书如此畅销的想法。与其说它深得读者的心,不如说它深得老板们的心。下面说一说我对书中观点的看法。
    这本书的观点还是我说过的“陈词滥调”——敬业,这是为雇员自己好,而不是为老板好。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对于我等没有背景的小人物来说,做事不认真,不主动是很难成功的。打工也一样,不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就没有机会升职加薪,更谈不上将来成为老板了。从这一点而言,雇员个人对公司的付出不会白费。再有在很多情况下,雇员和雇主的共同利益会大于他们之间的矛盾,所以,虽然雇主对雇员苦口婆心的劝说,本质虽是为了自己多赚钱,但并非是在骗人。老板与员工的双赢,对双方都是最好的结局。
 
    我这个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凡事喜欢举例说明。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优秀员工:
    老板一早叫你去菜场看看今天的土豆是什么价钱。次等员工会找借口说自己在忙,或者身体不行什么的,反正偷懒不肯去; 自作聪明的就会建议:为什么要跑一趟呢,打个电话,找个快递什么的行不行啊;当然,如果你二话不说,立马跑到菜市场,然会回来向老板汇报:土豆两毛五一斤,老板也不见得会真的对你满意;优秀的员工是这样的,在菜市场考察一圈,然后回来向老板建议,土豆两毛五一斤是近期的最低价,值得买进。 还有,哪家土豆最好,还有其他商品价格大致如何,是否也值得买,和其他菜场比较又如何如何等等。还有,商贩的电话也要来了,打个电话会立刻有人送货上门。

    下一篇读后感将讨论《突破停滞》

老爸的读后感:

    我也浏览过《致加西亚的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句话:“一个人应该永远同时从事两件工作:一件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另一件则 是真正想做的工作。如果你能将该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样认真,那么你一定会成功 ,因为你在为未来做准备,你正在学习一些足以超越目前职位,甚至成为老板或老板的老板 的技巧。当时机成熟,你已准备就绪了。”
   你现在是雇员,那么也不要只站在雇员的角度看待一切。应该说,雇员的忠诚和敬业,对老板和对雇员本人都是有利的。当你欣赏和赞美周围的人的时候,别忘了把同样的赞美恩施给你的老板、上司、长辈和师长。

查看或添加留言

《No Excuse!》

· 阅读需 3 分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500强企业里,有大约1000名董事长,2000名副董事长,5000多名总经理毕业自同一所学校。没有任何其他一所学校可以与之相比。这所学校就是西点军校。

  最近读了 Ferrar Cape 的 No Excuse! 这是作者对西点培育人才精髓的总结。与大多数的商学院或是MBA课程不同,西点不是教导学员如何做一个优秀的领导(将军),而是教导学员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士兵)。但是结果却是西点军校培育了3位美国总统在内的大量领导人物,远胜于其他的商学院。

  一个优秀的员工或士兵应当是这样的:老板交给他一项任务,他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所有的困难,完成任务。而不是推托,或质疑任务的可行性,必要性等。我知道有另外一本书:《致加西亚的信》也提出了类似理论。但我还没读过,过一段时间会祥读一下。《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的安德鲁·罗文就是一个这样的士兵。当时正值美西战争,美国总统麦金让罗文中尉送一封信给不知正在哪里打游击的加西亚将军。罗文中尉二话没说,自己克服了所有阻力,最后古巴丛林里找到了加西亚将军,并把信交给了他。

  Ferrar Cape 认为,决定一个员工是否优秀的是他的责任感。一个人的责任感有多强,他就会最终做到什么位置上。《No Excuse!》通篇就是一本教人树立责任感的书。

  《No Excuse!》的理论也是有局限的。它的前提条件是要求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比较公平的,一个人的提升是因为他的工作表现,而不是因为关系网或者拍马溜须等等。比如,你正在中国官场混,就没必要看这本书,还是《厚黑学》比较有用一点。对于在外资公司的员工,或是准备出国发展的人,《No Excuse!》是绝对值得一读的!

查看或添加留言

Talking about 我昨晚的梦

· 阅读需 2 分钟

昨天在电影院看了“War of The Warld” 《世界大战》。天哪,其中一段居然和我几个月前做的一个梦一模一样。当时这个梦就很清晰,所以印象特深,还背我记到blog里了。

看完电影我就想,也许人类真有心灵感应这种东西。也许当时有人正在看这部电影,太紧张了,发出了强烈的脑电波,结果正好被我接收到 。查了一下电影的发布日期,当时好像还没放映啊 。那就一定是导演发给我的了 。

Quote

《我昨晚的梦》

我昨晚梦见外星人入侵地球了。

开始看见一架地球的飞机被击落,坠毁在地上。然后大家就拼命逃跑。我和家人躲到下水道里。我偷偷地往外看,看见外星的的机器人在到处搜捕地球人。

我做的梦有时候像看电影,而且效果更逼真。大概是好莱坞大片看多了。

查看或添加留言

《世界大战》的 bug

· 阅读需 5 分钟

    既然看了《世界大战》,就说说这个故事编的不合理的地方吧。虽说电影只是娱乐,不可较真,但挑 bug 可是咱们程序员的一大乐趣。

    这个故事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外星人的机器是人类还没出现就预先埋在地下的。以前外星人的飞船都是天外飞来的,导演可能是想避免这里出现重复。可是,埋在地下实在漏洞太多了。

    就假设那些杀人机器都是100万年前埋得吧。

    如果外星人的目的是征服地球,那么他们不需要埋机器,100万年前,没有人类征服地球更容易。

    如果外星人只是为了娱乐,就像人类打猎。那么这些外星人100万年来,什么都没变吗?首先是文明程度应该有所发展,这么野蛮的娱乐活动应该停止了。其次,科技也应该有所发展啊,他们怎么能还用100万年前的武器呢。举个例子,200年前,你的祖先比较喜欢打猎,拿着长矛、弓箭进山了,娱乐之后想,我的曾孙也许还会来玩,长矛、弓箭就不带回去了。于是你的祖先就进刨个坑把武器藏了起来。200年后,你也想进山打猎,你是空手进山去把祖宗的长矛挖出来继续用呢,还是会拎着先进的双筒猎枪去?

   外星人们最后是被微生物侵袭致死的。那为什么100万年前外星人没生病?或者也生了病,他们总会记得教训吧。

    外星人最后被微生物灭绝,也不是很好的创意,虽然很多故事都是这样写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人类都知道从月亮会来先消毒,以防止万一月亮上有微生物,会被宇航员带回来。比人类先进的多得外星人怎么会不知道这一点呢?

    微生物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是很苛刻的。比如,多数病毒就只能感染一个或少数几个物种。换了到其他物种体内,根本就生存不了。外星人随人对地球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但基本上地球的微生物到了外星人体内根本就无法存活。

    总之,这个结局太马虎了,把本来应该更先进的外星人当弱智。就算外星人适应不了地球的微生物,防护隔离工作总归会做得吧。

    我给这个故事编了个结局,我觉得稍好一些

    可以让我们的英雄逮住一个生了病的外星人,于是人类受到了启发,开始研制生物武器。最终合成了一种专门针对外星人的恶性病毒。这种病毒把人类当成中间宿主,但不侵害人类。接着是给所有的人都注射这种病毒,之后外星人继续捕捉人类,比抽取人类的血液作为供给。于是这种病毒就被传染给了外星人。最后人类利用生物武器取得了胜利  (还是很俗,不过精致了一点)

查看或添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