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三体》观后感

· 阅读需 6 分钟

最近,我看了电视剧版的《三体》。多年之前,我也读过小说原著。当时觉得小说的第一部还不错。我对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部分情有独钟,而对幻想部分则兴趣较小。《三体》第一部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很多内容设计还是有科学理论支持的。然而,到了第三部,故事情节已经彻底放飞,因此读到第三部开头我便放弃了。至今,对于原著第一部中的一些情节还有模糊的印象,后两部则完全没印象了。

随着最近接连看了腾讯和网飞两个版本的电视剧,我想基于电视剧说一下我对其中一些不合理设定的看法。

首先,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设定三体人思维透明,不懂得欺骗。欺骗是生物演化的必然产物,《自私的基因》一书把生物间博弈的模型简化为三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骗子”。很难想象在进化中胜出的智慧物种不懂得欺骗。当然,作为小说,可以假设这一点。然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小说前后的设定矛盾。比如,思维透明的三体人也可以有个体背叛组织;不懂得欺骗的三体人在对付人类时,首先想到的却是让智子去欺骗人类。

其次,作为曾经在工业测量领域工作的程序员,我对于剧情中在这些领域的设定特别敏感。比如测定信号的位置,实际上,三体人不需要等待地球的回答就可以定位地球(包括方向和距离)。我们对一般星体的定位精度较低,因为星体发出的是无规律噪音信号,没有时间信息可以利用。但对于有规律的通信信号,可以通过时差在接收到的同时进行定位。或许有人认为星际信号传递误差会很大,但据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这种定位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更精准。宇宙中,因为恒星分布稀疏,定位精度达到 10%(即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一位)就足够了。举个例子,比邻星距离我们4光年,测得信号源距离我们2光年或6光年,都可以确定信号来源就是比邻星。不过,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可以轻松实现小数点后 10 位以上的测量精度。比如,目前测量光速的精度可以达到 0.1 毫米/秒的级别,测量地月距离也可以实时动态地达到毫米级别。这些测量难度比定位比邻星发来的信号要难得多。

另一个不合理设定是把个人当做逻辑门的人肉计算机。逻辑门必须由机械或电路构成,而不是人体,这是有其底层原因的。即便人能一秒举牌十万次也不能改变其底层逻辑。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思维过程很可能还涉及量子效应。但我们就把它大幅简化一下吧,把大脑当成一个由十亿个逻辑门构成的复杂机器。如果这些逻辑门最后只能当一个逻辑门使用,那么它不仅白长了,反而还会因为额外的开销,而远不如直接用机械逻辑门进行运算高效。这就是人肉计算机低效的本质原因。扩展来说,当年有人倡导我们做革命的螺丝钉,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种底层安心做螺丝钉的社会或许稳定,但却极其低效,一旦遇到竞争便会失败。只有把人当“人”而不是零件的社会才有竞争力,才会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