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

· 阅读需 5 分钟

这是个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虽然我知道,如果宣称人工智能就快有意识了,会更吸引人,但我的确觉得目前的人工智能与“意识”之间还是隔着天差地别,我们这一代人恐怕是见不到有意识的人工智能的。

实际上,现在讨论人工智能与意识,很容易就脱离技术问题,去争论“意识”本身了,毕竟,人类对于什么是“意识”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有些哲学流派认为意识与人体是一元的,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意识,没有人就没有意识。按照这一派的观点,除了人之外,其它的任何机器,动物,甚至智能超越人类的外星生物都没有所谓的“意识”。当然,也有其它流派不这么认为的。功能派就认为,意识相当于软件,与具体承载它的硬件无关。简单来说,如果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就可以认为机器具有与人类相同的意识了。

即便采用功能派的观点吧,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也还无法做出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的确,如果限定提问问题的范围,人工智能很可能比真人回答的还要好。这就好比,如果限定问题只是数学计算,那么计算器都可以比人类回答的更快更准。目前,最接近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算法(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在拟合人类之前产生的文字。它极其善于整理已有的文本内容,如果问它一些高度依赖语言条文的问题,比如法律问题,它可以做到比人类回答的更好。但是,如果不限定问题范围,询问它一些依赖创造性的问题,它就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了。

人工智能算法也不是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算法中可以加入一些随机数,算法本身也可以把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内容摆放在一起。这种内容的随机重排布也算是创新吧,不过人工智能自己是不能理解这些“创新”的,它无法判断自己的创新到底好不好,最终还是要交给人类来判断。

人脑也是神经元构成的,人工智能模型也由“神经元”构成的,当机器有了与人脑数量相当的神经元,是不是就会产生类似意识之类的东西了呢?这可未必。首先,人工智能中的“神经网络”只是借用了人脑中的神经系统的一些名词,它们之间并不是等效的。比如最基本的,人脑的神经网络是动态的,神经元之间可以新建连接,也可以断掉已有的连接;当前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是静态的,训练之前就固定下来了。实际上,我们对人脑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人是如何学习的。人脑有神经元,也不能证明人的“意识”就只有神经元参与,有些学者就认为量子效应也参与了人的思维活动。人类发现量子效应也还不到一百年,也许还有很多人类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也参与了思维活动。总之,我对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非常欣喜,但对于它发展出与人类相似的智能能力却没有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