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禁枪还是拥枪的一些想法

· 阅读需 17 分钟

最近的校园枪击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禁枪的广泛讨论。作为一个在中国和美国都生活的人,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安全”这一话题的感受。

首先,我要特别强调,这篇文章只侧重讨论枪支问题,但中美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是否持枪的区别。其它更重要的问题留待以后再讨论。

拥枪与禁枪之间的差异,远不止是少了几起枪击案件那么简单,关于枪杀案件与其他犯罪案件的发生率,也仅仅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一个侧面。无论是拥枪还是禁枪,都有其代价;有些代价显而易见,比如拥枪会导致更多的死亡事件;有些代价则较为隐晦,比如禁枪可能会剥夺人们的自我防卫能力。当一个人感到非常安全时,往往会认为武器是多余的,然而,他可能根本意识不到,他的安全感正是因为其他人拥有武器,使得潜在的威胁被遏制。

同学的故事

我第一次听说和枪支有关的案件,是我三位高中同学的所作所为。我的家乡素以民风彪悍著称,学校里打架和动刀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枪支并非是普通学生能轻易获得的物品。校长在那几位同学案发后,向全校师生通报了他们的罪行。我的震惊程度令我对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起因是,这三位同学有一次一起聊天时,都说到上学没有什么意义,不如早早去混社会,以抢劫为生。并且,说干就干。其中一位同学的父亲是警察,于是他偷了父亲的枪作为作案工具。他们的第一个抢劫目标,竟然是这位同学父亲的上司——当地警局的局长。之所以选定局长,是因为他家境富裕,而且看似并不难对付。他们的计划是由那位父亲是警察的同学诱骗局长开门,然后用枪威胁,抢走所有现金。然而,他们低估了局长的反抗能力和决心。类似的熟人入室的抢劫案件,通常不会留下活口。局长是警察出身,对着一套太熟了,尤其是他也拥有武器,于是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反击。那三位同学根本不是局长的对手,甚至连局长的衣角都没碰到,自己便被打伤了。等他们逃出现场时,发现其中一位同学已经中了枪,伤势严重。他们只得硬着头皮去医院,然后被守株待兔的警察一锅端。

入室盗贼

虽然中国是禁枪的国家,但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一丝安全感。我的家乡,抢劫简直是家常便饭,许多亲戚都曾经历过类似的事件。被刀抵住喉咙的感觉与被枪指着的感受,并没有什么区别。记得我家第一次遭遇盗窃时,我还在上小学。那天我最早回到家,却发现家里已被洗劫一空。后来才发现,小偷把一把斧头放在门口,以防房主突然回来。幸好没有家人回来的太早。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盗窃未遂事件发生在我工作后。当时,我已经定居在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但每家每户都装的跟鸽笼子一样。我住在四楼,想着这个高度应该足够安全了,便没有安装防盗窗。

在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晚上九点左右,(上海晚上9点正是热闹的时候),我和老婆正在客厅里看电视,隐隐约约听见饭厅那边有点动静。饭厅的窗帘是拉上的,看不到窗外。四楼的高度让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外面可能有人。谁知道,当我循着声音拉开窗帘,赫然发现一个黑影正站在窗外的空调挂机上,试图撬开我家的窗户。(这是我当时记录的 blog

幸好发现及时,贼还没进来。立刻拨打报警电话,但警察赶到时,那个贼已经逃走了,没抓到。此事让我深刻反思了如何保障自身安全。晚上九点,那正是大多数人都在家而又没睡觉的时间,更何况我家里还开着灯,看来那贼并不仅仅只是想偷窃,而是已经为入室抢劫做了准备。我家附近那段时间曾发生过几起入室抢劫并伴有杀人灭口的案件,回想起来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武器是防卫的关键

假设我和劫匪都没有武器,那么我百分之百会被劫匪制服。劫匪能在四楼外的窗台间来回跳跃,可见其身手矫健;而我,一个程序员,主要的体力活动就是敲键盘,根本没有与他肉搏的能力。

事实上,劫匪手中是有武器的,至少我就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根一米来长的铁撬棍。尽管我也有机会拿起家中最致命的武器——一把菜刀,但菜刀的杀伤力实在有限。我一刀砍向劫匪,若他用胳膊挡住,也许连外套都不一定能被切穿。而铁撬棍则不同,一棒挥来,如果我躲闪不及,当场就会重伤。我家的菜刀恐怕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

倘若我能有一件比较趁手的冷兵器,比如一把军刺,虽然依旧无法单独击败劫匪,但至少我有了反击的资本。我只要自己不怂,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就有很大的概率可以重伤匪徒了。考虑到我毕竟过专业训练,我认为我有 10% 的机会能对劫匪造成致命伤。

更进一步地假设,如果我有枪。如果我都能有枪,匪徒很可能也有枪。就算匪徒是有备而来,但我占尽地利,可以躲在有利位置打黑枪。在这种情况下,我甚至有机会在不受伤的前提下击毙劫匪。保守估计,劫匪有 60% 的可能性会击毙我,而我则有 40% 的机会可以击毙劫匪。尽管还是劫匪的胜算较大,但他还会不会为了抢些钱,而冒着 40% 被击毙的风险轻率地作案呢?

事实上,普通人遭遇入室抢劫等恶性犯罪的概率并不高。相反,被政府欺压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尤其是当人民缺乏反抗能力的时候(当然,也有少数人可能借此机会去加入政府,欺压他人)。劫匪可能会抢走你的财物,而政府可以明目张胆剥夺你的房产。最严重的黑帮犯罪,可能一次性杀害几十上百人;而政府却可以一纸命令,就屠杀六百万犹太人,枪毙七十万“坏分子”或者饿死几千万农民。

枪能对抗政府吗?

移居美国不久,我就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新闻。事件大致是:政府看中了内华达州的一块地,打算在那建造一座太阳能电厂。征地时遇到了麻烦,一户农场主拒绝出售土地。政府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查到了这家农场所在地也是某个濒危动物的栖息地,于是判处农场非法放牧,要没收农场的几百头牛。农场主一家不服,愤而亮枪,阻拦前来执法的警察。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听闻此事纷纷前来支持农场主,当然是带着各式枪支的。最终警察无可奈何,只得撤退,拆迁的事不了了之。

经常有人问,人民有枪就能反抗政府了吗?政府有飞机、有坦克。对此,我的回答是:即使我手中只有一把枪,我也未必能打败劫匪,但我极大增加了他们作案的成本,从而迫使他们放弃犯罪的念头。歹徒抢劫要考虑成本,政府的“抢劫”同样需要考虑成本。警察去拆迁跟上战场杀敌显然不会是同样的心态。战场杀敌,死了也落个好名声,光宗耀祖;在老百姓家里被打死了,能落个什么?政府打手就是这样,对于软蛋,他们可以任意欺负;遇到硬茬,立马就怂。所以,绝对不是必须有压倒性武器才能致胜。作为防守方,只要你的武器能够给对方增加足够的成本,超过对方潜在的利益,对方就不会进攻了。

求人不如求己

退一步说吧,假设政府永远是好的,从来不与民争利,反而主观上愿意保护人民的安全。同时,保障市民的安全与财产是警察的使命。虽然这听起来很崇高,但对于大多数警察来说,这不过是一份工作罢了。我不否认,有些警察不惧危险,冒死保护市民,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宣传。但之所以宣传他们,正因为他们是典型,而非普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指望警察为我们的利益冒生命危险,恐怕是一种奢望。倘若我们自己都不愿为自己的利益拼搏,又如何能指望别人为我们奋不顾身?

拥枪本身,正是尚武精神与反抗精神的体现。那些主张拥枪的人,本质上是在为自己争取安全和利益,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主张禁枪的人,则是打算将自己的安全与利益托付给政府,交给一些陌生人。回望中国历史,在许多时期,不要说枪支,就连菜刀都是被限制的。结果,百姓并未因此过上更加安全的生活。反而每每有外敌入侵,就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我常常想,如果当年中国人人拥枪,抗日战争还会打那么多年吗?

代价

这世界上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是否允许人民合法持枪都有高昂的代价,但这两种选择的代价却显现除了巨大的差异。

首先,允许人民合法持枪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在历次枪击案中受害的无辜平民。但禁枪的代价则更加隐蔽,且难以察觉。有多少潜在的犯罪者,因为担心对方手中有枪,而放弃作案?我们永远无法得知这个答案,因为犯罪没有发生。如果几百万的犹太人,人人有枪,还会被送进毒气室吗?我也不知道,因为历史不能假设。

其次,差异也体现在代价由谁来承担。禁枪的代价主要由人民承担,禁枪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反抗。政府的管理成本却可以因此大大降低,甚至可以更随心所欲。反观拥枪,虽然枪案的受害者付出了直接代价,但政府也不得不承担部分责任,每一次枪案的发生,都意味着政府会面临质询和责任。

因此,政府倾向于禁枪是非常自然的。美国至今尚未禁枪,已是一个难得的例外,未来对于枪支的管控势必会日益严格。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民间持枪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威慑了犯罪分子,减少了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有些自卫的数据是有据可查的。我看的数据,其中一份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1994年整理的“用枪自卫的统计数据”,它是守法公民使用枪支后,在警察局留下的记录。记录显示,美国每年大约有 250 万人次守法公民用枪吓退或击退罪犯,其中约 15.7% 的报案人相信当时如果没有枪他们就死定了;约 14.2% 的报案人相信他们当时如果没枪很可能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