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PERSONAL POWER》读后感

· 阅读需 14 分钟

    确切的说,应该是听后感。这套《激发个人潜能》是由安东尼 罗宾(Anthiny Robbins)主讲的一套有声教程。安东尼据说是现在美国出场费最高的培训教师,他讲的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关于励志、心理辅导方面的。这套长达三十天课时的《激发个人潜能》实在是长了一些,某些章节明显有拖延时间和故弄玄虚的嫌疑。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我所有看过的书、听过的教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我的性格在这几年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阶段就发生在聆听这套教程的一个月里。
    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或心态有不满意的地方,又迫切地想取得一些改变,那么我向你推荐这套教程。

一、人们行为的动机

    人的需求,或者说各种行为的动机都是什么呢?我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有的课本上把人的需求按层次分了几层:越是底层的越是重要,当低层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就会转向更高层次上的追求。比如从低到高的需求一般是:生存的需求、温饱的需求、养育后代的需求、交流的需求、被别人认可的需求等等。可是我对这种分层方法一直是有些异议的:因为它总是存在着特例。比如有些人宁可死也决不会去做某些事、有些人可以饿着肚皮去帮助别人等等。有特例存在,则说明此理论还不够完美,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本质,我认为应当有更本质的东西在指挥着人们的行为和取舍。

    相比之下,我就比较欣赏《PERSONAL POWER》对这个问题的本质的分析。

    人的行为只有两个目的:逃避痛苦和追求快乐。当然这两点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它们的优先级有所不同,并且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因此还是把它们分开来讨论。对于同等程度的痛苦和快乐,人们逃避痛苦的动机要远远高于追求快乐的动机。如果你意识到,一件事情既可以给你带来痛苦,也可以带来快乐,通常你就不会去做这件事了。判断任何一件事情是和快乐联系在一起,还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则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并且这种观点是可以通过外界影响被改变的。所谓的“洗脑”就是重建这种联系的一个过程,它的效果之明显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现在可以分析一下这种联系对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的人想自杀,是因为他们已经把生存和极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为了逃避痛苦,他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情,包括放弃生命。有一种人叫做受虐狂。为什么这种人可以忍受肉体的痛苦?因为他觉得肉体痛苦的程度是比较低的;但是,别人虐待他是因为别人重视他,“爱”他,折磨是爱的一种表现,而被爱是快乐的。这种快乐远远大于肉体的痛苦,所以他可以享受被虐待的过程。还有的人通过天堂的72个处女,把当人体炸弹和快乐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得出这两种动机的强大力量,它们可以造就出完全变态的人格。但是这两种动机并非只能驱动人们去做坏事,如果我们了解并能够合理利用这种驱动力量,它是可以帮我们克服自身的缺点,驱使我们走向自己设计的成功道路的。

二、自我“洗脑”

    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明知道有害,自身却难以克服的障碍。下面我用几个案例说明一下如何利用上述的动机理论来帮助自己。
    对当众讲话感到恐惧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心理状态。这种恐惧使得许多人不敢在公众场合、尤其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它使得你错失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你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你很难取得成功。
    在中国,有这种恐惧感的人的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我们周围相当多的人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也曾当众表达过自己想法。 由于年龄尚小,说出来的东西非常幼稚,结果是招致听众的一片嘲笑,让我们觉得极其难堪。或许那些听众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但是我们经历过数次这样的遭遇之后,就逐渐把当众讲话和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即便到我们成年后,环境变了,周围的人的处事方法也不同了,再也不可能对你的观点轻蔑嘲笑了,但恐惧感依然存在。
    现在问题来了,假设你现在进入了一家外企,在这家企业里闷不作声的员工肯定很难有出头之日。那你就要开始考虑如何改变自己腼腆沉默的性格了。
    要克服当众讲话的恐惧,首先要理性地考虑一下,当众讲话是否真的对我们有负面影响。我前面提到过,现在人们的理念已经比二十年前进步多了。尤其在外企,不大可能会有人故意贬低你的观点。即便有个别人以取笑别人为乐,他们也决不会成为什么重要人物,对你不会有什么影响。反之,老板在会上征询意见,你抢先站起来说上几点,不论你的意见如何,至少在老板那混了个脸熟。以后老板能不时想起你,就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机会。再者,即使你说的意见不合时宜,以后自己不提,别人也不可能想起来。要是说对了,它可以作为自我吹嘘的一个重要谈资。这是只赚不赔的好事啊,万万不可和恐惧联系在一起。这么一想,就知道了当众讲话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上文说过,人追求快乐的动机没有逃避痛苦的动机强烈。所以更有效的方法是要把不敢当众讲话与更强烈、更深层次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不敢当众讲话有什么痛苦呢?当然有。你不敢当众讲话就会失去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被埋没。日积月累,多年之后,当你的朋友们都事业有成的时候,你还是平庸无为。那时候你是何等痛苦?如果你现在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这种痛苦,就自然有决心、会想办法主动改变性格来避免它了。
    其他类似的情况还有:你想减肥,但是将来苗条美丽身材所带来的快乐可能比不上眼前美食带来的快乐这么实在。这时你就要变换思路了,要把美食和痛苦联系起来,之后自然就会少吃。戒烟后口气清闲,节省开支等等带来的快乐,远远抵不过烟瘾犯了时的痛苦。想戒烟吗,就必须把戒烟与比烟瘾更大的痛苦联系起来。
    道理已经说清楚了,但执行起来就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啊。比如,当众讲话与恐惧这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关联是很难被打破的。再比如吸烟,他带来的痛苦即便深刻,那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而吞云吐雾的快感却是近在眼前的。再加上人常有侥幸心理:我吸烟就一定得癌症吗?诸如此类,都是我们重建快乐、痛苦联接的障碍。要克服这些,或者等待某个重大事件发生,一下子改变了你已有的联接关系;或者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强化新联接的重建过程。
    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可以掌握的是后者,多花一点时间同样可以达到效果。以克服美食的诱惑为例,找个每天陪在你身边的人做教练。你每次夹起一块肉的时候,他就跟你说又有谁因为太胖而恋爱失败;或者因为太胖得了心脏病、肝硬化什么的;然后还要把病人的痛苦、肝脏上的肥油等等描述得绘声绘色。这样虽说恶心了点,不过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把盘里的肉和病变的心、肝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对肉类再也没有食欲了。
    没有合适的教练人选,那反复听听这套《PERSONAL POWER》也可每天给你鼓劲,充当教练用。

三、我的经历

    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克服与人交流障碍的这样一个过程:从见了生人就脸红,一声不吱,到可以用英语向台下几百个老美工程师吹嘘自己的技术。变化虽大,用的也不过是上面的方法,就不再重复了。还是说一个比较好玩的转变吧。
    我本来特别喜欢吃海鲜,可是有一天突然得了“人工荨麻疹”,一种过敏性疾病。照例海鲜这种刺激性的东西是不应该再碰的了,可我就是馋得忍不住。而且有点侥幸心理,觉得海鲜也许不会加重我的病情吧?于是鱼虾照吃不误。终于,有一天在吃过海鲜大餐后不到两个小时,手臂上就起了一片红斑,奇痒无比。吃药不管用,三天之后才慢慢消去。打那以后,就算看见再大的龙虾,我也不流口水了,因为我已经把它和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庆幸的是,自那以后我的过敏也开始有所好转了。